近年同性婚姻引起的关注与行动,如警钟般敲醒了很多人的社会良知,婚姻这个作为稳定社会的基石已经摇摇欲坠!
事实上,早在同性婚姻"上市"甚至叫价甚嚣麈之前,婚姻的指数已频频下跌,走势疲弱,令"投资者"缺乏信心。
婚姻早已失去其神圣的地位和社会的弁遄A变成只是个人用来满足自己,使自己快乐的工具。婚姻因而成了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甚至只是个人的隐私,就好像合伙做生意一样,要合要散,要重组要合并干卿底事?然而,婚姻若只是两个人或一个人的事,且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快乐,那么异性、同性、双性、或甚么性就的确没多大差别了。
问题是,婚姻从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婚姻是神圣之约
婚姻是神圣之约,不但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约,也是与造物主之间的约,亲子之间的约,小家庭与家族,甚至与教会、社会群体之间的约。那里有关系,那里就有约;那里有约,那里就有爱与责任。婚姻既从神而来,而家庭也需要亲族、友人、社会的支持;就必须在这各种的关系中互相贡献、互相负责。
婚姻不单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也同时是神与人之间的约。神设立的婚姻是一男一女(创一18-25)、一生一世(太十九3-9),一夫一妻(玛二15-16)、目的是要人得虔诚的后裔(玛二15)。神最初造人,给人家庭与文化的使命,甚至单身的人也当向人类大家庭作出贡献。婚姻的设计师既是神,违背这设计的个人必受损,社会也必受牵连。
婚姻不单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也同时是公众的事!人类社会的繁衍与未来幸福的指标有赖于健康的婚姻、健康的家庭,可惜现代婚姻已病入膏肓。
就说同居吧。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00年调查,由1960年至 2000年未婚同居的男女增加了一千倍。目前第一次婚姻的家庭,超过一半以上是以同居方式开始。而同居的"家庭"中,近40%有稚龄儿女同住。
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五十年前,未婚同居还不普遍,有人辩护说这是个人的选择,对社会又无害,何必干预。但数十年下来,同居风气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首先,准备结婚的男女对家庭的承担愈来愈少,也愈来愈不负责。以同居作为试婚,结婚后的成必v很低,最终常以离婚结束。有资料显示婚前同居的人婚后离婚的可能性很高。因婚姻不稳定或解散而引起的个人情绪、人际、社会问题自不待言。
最严重的是下一代所蒙受的损失与伤害:例如缺乏双亲的家庭能提供的爱、安全与保障甚少;单亲(通常是母亲)经济的贫乏影响儿女的教育与成长,也加增了少年罪犯的案例,及青少年的严重情绪问题。而政府社会福利金的开支大大膨胀更不在话下了。
钗h资料显示最有利孩童成长的因素是一个有父有母、稳定和谐的家庭。当男女不能或不愿挑起父母的责任,政府就要介入,要求父母作出某种程度的承担,如赡养费、抚养权;或作次好的安排,如住在儿童之家等。但对青少年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安排能取代父母共在及共同抚养的亲情。
婚姻稳固经济稳定
健康的婚姻能提高社会质素,给成年人机会培养个人的灵性与品格,增进舍己的精神和责任心,更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学习更成熟地处理情绪与人际问题。稳定的家庭生活有助成年人在职场发挥更大的潜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家庭的责任也能督促男女打好经济基础,努力经营事业,储蓄、保险、及作好各样有利于家庭福利的经济安排。有一项调查指出在退休人士当中,在婚人士的经济状况比其他种类的家庭高出一倍。由于财富的累积需要时间,婚姻耐久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最稳定。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社会学家于1992年作了一项退休人士调查,发现那些在婚姻旋转门进进出出的人士,到了退休年龄,其经济实力比那些婚姻稳固的人士低出63%。这些资料说明婚姻状况与个人及社会的经济稳定也是息息相关的。
婚姻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吗?
获准转载自美国中信2005年4月号
-
《重审基督》作者史特博新书拆解濒死个案 引证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书,以全新视角剖析濒死经历、神秘梦境等现象,作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怀疑论者接触基督教信仰的一个窗口。
-
刘彤牧师证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玛利亚情结"与"马大困境"
刘彤牧师在证道中剖析教会中常见的两大信仰困境——"玛利亚情结"(过度追求属灵表象,轻忽实际行动)与"马大困境"(忙于事工却失去喜乐)。他强调,信徒应明白神的呼召、发掘圣灵恩赐,并在"热情与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坚定支持群体
皮尤研究周一(4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执政表现。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项目研究员奇普·罗托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项议题的支持率上显著突出,该群体绝大多数认可现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联盟联合推出众多华人机构响应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将于明日五一劳动节首次启动,在全球50多个城市同时举行,以祈祷和庆祝活动在职场中点燃信仰。
-
台湾牧师吴惠兰呼吁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领袖及华语教会群体
在近日于巴拿马举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基督领袖会议)上,来自台湾的吴惠兰牧师作为全球宣教领导层中的年轻声音,为大会带来崭新视角。她呼吁全球宣教运动的未来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轻一代及华语教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