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只是兩個人的事嗎?

婚姻是神聖之約,不但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約,也是與造物主之間的約,親子之間的約,小家庭與家族,甚至與教
近年同性婚姻引起的關注與行動,如警鐘般敲醒了很多人的社會良知,婚姻這個作為穩定社會的基石已經搖搖欲墜!

事實上,早在同性婚姻「上市」甚至叫價甚囂麈之前,婚姻的指數已頻頻下跌,走勢疲弱,令「投資者」缺乏信心。

婚姻早已失去其神聖的地位和社會的弁遄A變成只是個人用來滿足自己,使自己快樂的工具。婚姻因而成了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甚至只是個人的隱私,就好像合夥做生意一樣,要合要散,要重組要合併干卿底事?然而,婚姻若只是兩個人或一個人的事,且最終目的是要使自己快樂,那麼異性、同性、雙性、或甚麼性就的確沒多大差別了。

問題是,婚姻從來就不只是兩個人的事!

婚姻是神聖之約
婚姻是神聖之約,不但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約,也是與造物主之間的約,親子之間的約,小家庭與家族,甚至與教會、社會羣體之間的約。那裡有關係,那裡就有約;那裡有約,那裡就有愛與責任。婚姻既從神而來,而家庭也需要親族、友人、社會的支持;就必須在這各種的關係中互相貢獻、互相負責。

婚姻不單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同時是神與人之間的約。神設立的婚姻是一男一女(創一18-25)、一生一世(太十九3-9),一夫一妻(瑪二15-16)、目的是要人得虔誠的後裔(瑪二15)。神最初造人,給人家庭與文化的使命,甚至單身的人也當向人類大家庭作出貢獻。婚姻的設計師既是神,違背這設計的個人必受損,社會也必受牽連。

婚姻不單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也同時是公眾的事!人類社會的繁衍與未來幸福的指標有賴於健康的婚姻、健康的家庭,可惜現代婚姻已病入膏肓。

就説同居吧。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2000年調查,由1960年至 2000年未婚同居的男女增加了一千倍。目前第一次婚姻的家庭,超過一半以上是以同居方式開始。而同居的「家庭」中,近40%有稚齡兒女同住。

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五十年前,未婚同居還不普遍,有人辯護説這是個人的選擇,對社會又無害,何必幹預。但數十年下來,同居風氣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比比皆是。首先,準備結婚的男女對家庭的承擔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負責。以同居作為試婚,結婚後的成必v很低,最終常以離婚結束。有資料顯示婚前同居的人婚後離婚的可能性很高。因婚姻不穩定或解散而引起的個人情緒、人際、社會問題自不待言。

最嚴重的是下一代所蒙受的損失與傷害:例如缺乏雙親的家庭能提供的愛、安全與保障甚少;單親(通常是母親)經濟的貧乏影響兒女的教育與成長,也加增了少年罪犯的案例,及青少年的嚴重情緒問題。而政府社會福利金的開支大大膨脹更不在話下了。

釵h資料顯示最有利孩童成長的因素是一個有父有母、穩定和諧的家庭。當男女不能或不願挑起父母的責任,政府就要介入,要求父母作出某種程度的承擔,如贍養費、撫養權;或作次好的安排,如住在兒童之家等。但對青少年人來説,沒有任何的安排能取代父母共在及共同撫養的親情。

婚姻穩固經濟穩定
健康的婚姻能提高社會質素,給成年人機會培養個人的靈性與品格,增進捨己的精神和責任心,更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學習更成熟地處理情緒與人際問題。穩定的家庭生活有助成年人在職場發揮更大的潛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家庭的責任也能督促男女打好經濟基礎,努力經營事業,儲蓄、保險、及作好各樣有利於家庭福利的經濟安排。有一項調查指出在退休人士當中,在婚人士的經濟狀況比其他種類的家庭高出一倍。由於財富的累積需要時間,婚姻耐久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最穩定。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於1992年作了一項退休人士調查,發現那些在婚姻旋轉門進進出出的人士,到了退休年齡,其經濟實力比那些婚姻穩固的人士低出63%。這些資料説明婚姻狀況與個人及社會的經濟穩定也是息息相關的。

婚姻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嗎?


獲準轉載自美國中信2005年4月號


  •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使命營商推動者分享:營商宣教締造機會 福音轉化得著社區

    在Hope for Next Generation主辦的「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上,資深商界人士葉青華分享了商業與宣教的結合之道。擁有30年跨國營商經驗的他,曾在中國香港、比利時、日本和美國等地工作,深入探討了商業活動在神國度中的獨特角色及其對宣教的影響。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