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和信仰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生活氛圍,然而隨著金融機制的倒塌,卻成為了越來越多人所探討的話題。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nbune)近日一篇報導就介紹了一本新書《艱難時代的金錢戰略》(Money Strategies for Tough Times),新書作者Matt Bell 通過聖經及兩千多處關於金錢和財富的經文為讀者提供一些個人理財的建議,他又揚言該書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個人理財書籍」。
事實上,無論對於有無宗教信仰的人,聖經上關於金錢和消費的觀點都可為他們提供某些指導。Bell指出,個人理財的首要關鍵是「理清順序」,因為「當你有錢的時候,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方法處理它:花費、儲存和給予」,而「按照聖經的順序來説,應該是先給予、儲存,然後用剩下的錢來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Bell逐一詳細地解釋聖經的教導:
1. 先給予
聖經教導給予的很多方式,包括舊約中的十一奉獻,即個人收入的十分之一的。Bell指出,我們給予並不是因為上帝需要錢,而是訓練我們把上帝放在生活中第一位的方法。
2. 儲蓄和計畫
聖經再三教導人們應該為將來儲蓄和計畫,箴言6:6-8節的經文就用了螞蟻儲存的比喻來勸告不儲存者。
3. 花費和借貸
「消費少於你所賺的」是個人理財專家口中一句不變的格言,而且與聖經建議相符。
4. 金錢不是萬惡
「金錢是萬惡的根源」是一句常被人錯誤引用的經文,但實際上這句經文所説的是「貪財是萬惡之源。」
Bell對於「時下文化所教導的理財觀與聖經的順序完全相反」而感到擔心,可是他見證説,「聖經給了很多實際的建議,很明顯上帝知道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幫助。」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
-
特朗普政府推動宗教自由新舉措: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葛福臨受任委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5月1日「全國祈禱日」活動上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佈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Religious Liberty Commission),旨在強化美國公民宗教自由的憲法保障。在被任命的13位委員中,華人基督徒熟知的福音派領袖葛福臨(Franklin Graham)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