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以諾牧師和麥家碧創「拆籬笆‧ 愛梨巴」 漫畫宣揚福音價值觀

提起「麥兜」,大小朋友會禁不住咧咀一笑,這個住在香港九龍大角咀就讀「春天花花幼稚園」的麥兜,單純樂觀,資質平平卻有很多夢想,雖然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憑著他正直善良創造了他美麗的世界。

而在「梨巴村」裏住了一羣村民,包括羊仔Lamlamb、驢仔LowDee和白鴿子Pigeonli。這三個角色帶有幾分「麥兜」的影子,因爲均是由香港漫畫家麥家碧創作的,由林以諾牧師、麥家碧以及幾位同工集體「生」出來的。


Lamlamb、LowDee和Pigeonli這三個角色的詳細檔案還沒有公開,只知道他們的性格各不一樣,細看他們的外貌就可以感受出來:羊羊Lamlamb做事有原則,很多事情都覺得不太妥當,以致臉上常帶少许怒氣;驢仔LowDee本來叫做「驢弟」,因爲有點正直、有點兒蠢,常被人作弄和取笑,所以大家都叫他「LowDee」;鴿子呢,一副精靈醒目的樣子,是一隻有智慧的鴿子。

從10月7日起,一輯以「拆籬笆‧愛梨巴」為主題的漫畫將在AM730和本報同步刊登,並將每週一次刊登。

究竟這次由林以諾牧師和麥家碧合力創作的「梨巴村」的三個角色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他們又期望神如何使用?本報專訪了林以諾牧師和參與創作的同工Elaine,向大家介紹他們創作「梨巴村」的主旨和過程。

「梨巴村」的創作異象

這個創作來源自林以諾牧師「要讓基督教價值觀融入文化的」異象。林牧師説,傳教也應從文化介入,通過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思想,從而改變社會。林牧師又説,不喜歡看文字是香港人的特色,而漫畫已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令他想到要通過漫畫傳遞福音的價值觀。

在健康的漫畫中,「麥兜」是其中的表表者,麥家碧筆下的這只小豬,如米奇老鼠一樣深入人心,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於是林牧師就找她來創作。林以諾牧師説:「我們的原則非常重要:一定用基督徒來做。」基督徒在價值觀上才能同聲同氣。

林牧師説因爲異像清晰,神很快成就這件事。他們在今年7月份開始構思,然後用3個星期去創作角色,接下來就是訂計劃。在創作的時候,他們很快就決定用「羊」為角色,因爲聖經中最多出現的是羊,「我來是要讓羊得生命」羊代表的是人。用了羊之後,其他的角色驢和鴿子由麥家碧創作的。又用了幾天的時間取名字,並開始計劃如何使用他們。這時一位弟兄願意奉獻一筆錢支持在報章AM730上刊登漫畫。於是決定用漫畫形式出現,一同創作漫畫的内容,然後由一位弟兄義務繪畫,整個過程只是用了2個月的時間。

如何通過漫畫表達基督教的價值觀呢﹖

林牧師説這套漫畫的主題是「拆籬笆 愛梨巴」。「梨巴」是「Neighbor」的諧音,表達「Love your neighbor」,愛鄰舍。林以諾牧師説這裡「鄰舍」不僅僅是指住在隔壁的人,也包括工作、學校等生活上遇到所有的身邊的人,向他們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人之間需要拆籬笆,並有愛的行動。

林牧師説,「梨巴村」是通過三個漫畫角色不一樣的性格,碰在一起產生很多火花,又通過代表智慧的鴿子講出從聖經而來的智慧的話語。漫畫裡亦選用「當代聖經」和現代版本的聖經讓字句更貼近現代人,讓他們接受和明白。裏面不用「聖經説…」這樣的字眼,但漫畫裡都是聖經的話。

改變香港的氣氛

林牧師説,越反映現實的越不受歡迎,所以用了抽離的另一個處境而又類近的環境——梨巴村,一條村子的價值觀對城市人是一種衝擊,就正如麥兜的價值觀對很多人能構成一種衝擊一樣。

林牧師説,在6、70年代的香港雖然很窮,但是大家互幫互愛的精神令人鼓舞。到了 8、90年代,香港人開始變得富有,很多人去做善事幫助香港以外的人,但同時卻忽略了香港本土的人。在1997之後,香港社會普遍怨氣大,批評多。現在香港有100萬新移民,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給與他們的關心就很少。林牧師希望在這裡透過漫畫傳遞「愛鄰舍」信息,期待在未來改變香港的氣氛。

林牧師補充説文化的重:「基督教常説要入文化,然而今日的教會普遍忽視文化,所以怎説也『對不上口型』」。他説,「比如我們去吃西嚏A是因爲我們尊重西方的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進入成爲我們的文化。」試想,如果讓傳統的中國人去了西曙U他們會不自在,因爲中國人文化就是燈火明亮、人很多,熱鬧哄哄的,令兩個文化「對不上口型」。

聖經中保羅的傳教是「入文化」地傳的,保羅説「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牧師期待「梨巴村」的三個角色也可以進入香港的文化當中,讓人接受他們及其表達價值觀。

林牧師最後説,「愛梨巴」是能否大受歡迎,要看看有沒有「神蹟」出現。如果「梨巴村」受歡迎的話,他們會推出更多產品,並逐漸加入更多「村民」。他亦期待有更多人在金錢和創作上支持「梨巴村」,讓村裏的羊仔Lamlamb、騼仔LowDee和白鴿仔Pigeonli可以日日與香港人見面。


*本報在10月7日與AM730同步刊登首輯「愛梨巴」漫畫,日後每期刊登一期。請讀者留意。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

  • 《大衞王朝》:大衞王的傳奇即將登陸 Prime Video

    講述聖經人物大衞從少年成長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君王的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將於 2 月 27 日通過亞馬遜 Prime Video 全球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