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唐崇榮牧師在台灣國父紀念館一連兩天舉行了五場神學講座,主題為「信仰與奮鬥力的建造」。有感於今天很多青少年都沒有方向,人生中浪費了時間、生命,许多人到了老年才後悔自己有很多事該做卻沒有做,反倒做了许多根本不必做或不需要做的事情,唐牧師這次的神學講座特別針對年青人而設,期望能喚醒他們,藉著信仰發揮自我的潛力,激發內在的奮鬥力,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3月4日,在首日的講座裡,唐崇榮牧師以「生命的建造,興起有信仰、有奮鬥力的青年」為呼召,他首先提出了「生命本質」的問題,引導在場會眾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是上帝創造的代表作
「為何神要設計呢?」唐牧師説:「設計必然是藴含著設計者的某些原因、目的、智慧和價值,而在造物界裡,人就是上帝最完美的設計,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如果作品裡面具有作者的形象在其中的,可算是其代表作。人智慧的開端是來自神的啓示,因為透過認識神,我們始能認識自己。」
當天的主題從「認識自己」開始講起,唐牧師説:「認知自己的基礎來自認識神,這有別於希臘哲學重於對『物質本體』的思考。透過甚麼人能認識自己呢?就是在『人』之外,有別的創造者存在,透過上帝的啓示,人始能知道其存在的目的,並發掘藴藏在其潛能。」
因此,對上帝啓示的開放、旨意的認知和奧秘的探討,這都是我們的信仰。「神是人的原版,真正的根基、源頭和模範。上帝造人,並樂於啓示、引導人,人用悟性可以瞭解。而人的認知就是要知道一些應當而可知的事情。創造的相對性,就是人的被造,是為了神而被造的,也這是與神的絶對產生的相對性。」
人靠著神的愛才能完全
那怎樣才能成全?唐牧師説:「是靠著施恩的神始能得以完全,也就是神的愛。真理的源頭是不容被欺騙的,必須從認知自己開始,不論是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宗教,都沒法突破這一點。在聖經裡,神是尋找和啓示人的上帝,人也因此認識自己,所以,知識的開端是認識自己,而智慧的開端就是認識神。」
因此在進入對個人、信仰及奮鬥力的建造以先,有兩個基本的向度,首要是要了解個人根本存在的問題,另外是對異象的追求,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I know、I think、I believe
唐牧師繼續説,從文化的三個層次來看,就是「I know「、「I think「和「I believe「 。首先,是從「know「的層次出發,但我們必須承認其「有限」的知性,不然就會掉入理性無限的傲慢裡,也就是對個人的絶對化。
進入文化的第二個層次,是「I think「的思想層次,在面對超越已知的情況下,人自然就會去思索;而在「我想」的過程裡,我就是主體,思想的對象是客體。但是,當人掉入「自我迷思」的時候,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來思想自己,也是主客混雜的局面。
「有所知,有所不知」,唐牧師説,在認知自我的侷限性、並思想不能驗證的情況下,就會進入「I believe「的信仰層次,信仰是超越證明的範圍。所以,「我信上帝,上帝就把衪的智慧啓示下來,唯有上帝安然坐在天上的寶座,永不淘汰。因為真理本身是大於理想、想像和經驗的。」最後,唐牧師帶領會眾一起禱告,第一場神學講座到此告一段落。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
-
西方主導時代即將終結?亞洲領袖呼籲建立新型教會夥伴關系
在巴拿馬舉行的第三屆「基督超越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COALA 3.0)全球大會上,馬來西亞衞理公會榮休主教華勇博士發出強烈呼籲,敦促全球南方教會領袖承擔全球宣教使命的領導責任,並建立不受西方神學主導或財務依賴的真正夥伴關系。
-
梵蒂岡歷史首次 教宗方濟各葬禮使用普通話禱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濟各葬禮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話禱文創造了歷史。作為耶穌會的一員,方濟各似乎決心追隨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的腳步,並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