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稱義」相信信徒都不陌生,但同樣由他口而出的「信徒皆祭司」卻少有信徒能實踐。職場神學強調「人人都可全時間事奉神」,關鍵在於在工作上時刻順服神,榮耀主,讓工作成為神悦納的事奉和見證。
説來輕鬆,但放在實際工作處境上卻相當複雜和困難。加拿大克蘭德爾大學經濟及商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德恩近日以經濟學的理論幫助拆解「如何在職場上順服主」的困局,相當有趣並實用。
他表示:「大都會的工作壓力大,競爭大。商業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加上金錢誘惑,可能使人暫時忘記神與《聖經》的準則。」一些基督會選擇「暫時抽離祭司的身份」,即隨波逐流隨著一貫處事方式而作,亦有基督徒在內心交戰後作出不合真理的決定。他形容「很少基督徒可以在這些對與錯的交叉點中,作出反常但合神心意的決定。」
他表示:「職場上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才是合神的心意,而是人的順服。」他運用了經濟學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及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s analysis)幫助理解遇到交叉點時去作出順服神的決定,他聚焦於當人在一件事情上已知道神心意時如何能順服神的情況上去探討。
他綜合出五個讓基督徒在順服神的事情上卻步的可能原因:
1. 質疑自己的領受是否真的來自神
2. 害怕順服神帶來的負面後果
3. 高估不順服神帶來的正面後果
4. 低估不順服神帶來的負面後果
5. 看不到順服神帶來的正面後果
他解釋,很多人會擔心選擇順服神會帶來金錢上的損失及其他後果,例如害怕會失去工作,一方面是高估了這些損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亦是看不到順服神會帶來的正面後果,例如經歷一次順服神的事後,會讓別人知道你是有《聖經》原則的人,從而避免將來其他的衝突。
另一個角度看,不少人亦錯誤理解不順服神的後果,要不是高估了其正面後果,就是低估其負面後果。例如有的人用了不聖潔的手段得到金錢、晉升機會、保住飯碗或人際關係等,但這些實際上不能換取沒有被指摘、沒有遺憾的快樂。另一方面不順服的後果往往被低估,不單可能觸動神的忿怒,更可能絆倒不信的同事,阻擋他們信福音的機會,後果嚴重。
他最後總結:「若弟兄姊妹都在職場上持守,漸漸的,公司中的文化會因而改寫,使地上有更多有良心的企業,建造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
《重審基督》作者史特博新書拆解瀕死個案 引證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書,以全新視角剖析瀕死經歷、神秘夢境等現象,作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懷疑論者接觸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窗口。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