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如何回應中國同胞的福音需要﹖

「神大能的手將招聚數十萬國內同胞來到我們面前……問題是我們如何回應!」
加拿大温哥華再被英國《經濟學人》選為最合適生活的城巿。那麼在大使命上,加拿大又擔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中國福音會於10月1日與加拿大温哥華短宣中心聯合主辦了一個「如何向你身邊的同胞傳福音?」的講座,來自25間教會共150多名教牧同工與弟兄姊妹踴躍參與。大會挑戰了许多有關向同胞傳福音的固有想法。鼓勵信徒去裝備自己,迎接大量湧到的國內同胞,向他們傳永生之道。

10月5日本報記者訪問了加拿大中國福音會副總幹事呂漢良弟兄。他分享了向國內同胞傳福音的逼切性,以及中國福音會在此的異象承擔。

移民近年多來自中國,信主率極低

呂弟兄説,中國近年已取代了香港、印度、南韓和台灣,成為移民加拿大最多的來源地。大部分國內移民均來自城市背景,他們信主的比例極低——不到2%。

他解釋説,香港的移民潮從80年代初到97年。那時香港全民的信主率,包括基督徒和天主教徒,有14.1%〔資料來源:《1997禱告日誌》青年使命團、以琳書房出版〕。香港移民大多屬於教育程度較高、有專業技能或營商經驗的中產人仕,他們的信主率亦較全民的高。估計佔香港移民的18%。香港移民的信主率,遠較今日國內移民的信主率高。

呂弟兄預期在可見的未來,加國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地仍是中國。造成中國移民潮方興未艾的原因很多:比如中國的13億人口,基數極大;急速城市化使國內城市的人口爆炸,生活壓力大增;富起來的一羣,越來越多有條件移民,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亦日漸提高。加拿大的自然環境優勝;國際形像佳;加上民主、法治,政局相對穩定;加、中兩國在各層面的互動日益增加;温哥華更屢次當選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種種因素加起來,使温哥華成為國內移民的熱點。

國內移民大幅增加,本地教會如何回應?

呂弟兄指出,加拿大聯邦政府統計局今年3月發表的人口增長的預測,對本地教會和信徒都有特別的意義。人口普查顯示:2001年時大温哥華有352,900名華裔移民。到2017年〔12年後〕,最保守估計是增加至513,400人,增幅為46%;最高會增至729,500人,增幅為107%。當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

按照上述預測,未來12年,大温地區平均每年會增加約二萬名華裔移民,其中一萬名以上是國內移民。假如我們帶領其中4%人信主,每年就要增加兩家200人的中型教會,累積12年就需要增加24家牧養國內信徒的教會。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景象!

呂弟兄説:「以往很多信徒,為了同胞的靈魂得救,需要帶職進入中國。他們既要長途跋涉,又要受盡很多環境限制,傳福音只能在隱密之中進行。如今神把如此眾多未信主的同胞,送到我們的面前,我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毫無風險向他們傳。温哥華的信徒和教會如何回應?這是神摆在我們眾人面前,無法廻避的時代挑戰!也是我們能否走在神心意中,蒙衪祝福的試金石。」

移民最大的收穫是得著救恩

移民温哥華已經17載,多年從事移民服務的呂弟兄,接觸了無數華裔移民。他發現很多移民都有這共同的體會,就是不少移民原初都將加拿大誤以為是「人間天堂」,在此生活越久,越領略到「天下無樂土」的道理。加拿大這個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税務、社會、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問題。生活在這裡的人,根本談不上是安枕無憂。雖然如此,這片土地對很多來自亞洲繁華大都會的移民來説,是他們的曠野。寧靜低調的生活使不少人反樸歸真。人生的上半場既已匆匆掠過,他們需要反省,尋找人生的真實。感謝主!很多人因此而尋到耶穌基督,得著救恩。

不少信徒這樣説,「這麽多年的移民生涯,我最大的收穫是得著救恩!是與神更親密的關係。如今我沒有金,也沒有銀,只有神寶貴的話,作為我人生的羅盤。」感謝主!不少移民信主後,都會慇懃地向身邊的親人傳福音。當他們返回原居地時,也會向父母家人、親朋戚友傳福音,見證神。

向國內同胞傳福音的一些障礙

呂弟兄説,本地主要來自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的信徒,向國內同胞傳福音既不習慣,亦有思想的障礙。一些信徒認為自己與國內同胞無論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向國內同胞傳福音,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有人説:「我並非來自國內,不懂他們的思想方式,他們喜歡哲學邏輯的思辯,發出一大堆難題,令我無辭以對,多尷尬!」又有人説:「國內同胞喜歡搞小圈子,他們之間亦楚河漢界,我這個香港來的,如何攢得進去?」

呂弟兄認為以上的顧慮主要是因為很多非國內背景的信徒,未受過適當的培訓。不少基督徒已信主多年,仍未試過整全地向同文化的人傳福音,更遑論向近文化的國內同胞傳了。神的話是最好的提醒:「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先是同文化,後是異文化〕歷史証明文化的藩籬,絕不能阻擋福音的傳播。試想兩百年前,若非馬禮遜等西國教士不辭勞苦,不遠千里來華,跨越中、西文化的鴻溝,使真道在神州大地上紥根,哪會有今天國內8千萬信徒呢?

另一種流行的想法是:「這些國內同胞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擁有碩士、博士等高學歷,我只有大專程度,豈能班門弄斧向他們傳呢?」這種想法明顯地將屬世的觀念,帶進屬靈的事情上。他們認爲「我一要比你強,才有資格向你傳」。

這種觀念好比有一種能醫百病的靈丹妙葯,免費無限量供應。我們的責任只是忠心地把這靈藥送給四方垂死的病人。世世代代的實踐都證明瞭無論患了甚麼病,病得多重,藥到必病除,沒有例外的!但有些送藥郎中卻硬要先弄清楚這靈藥到底是什麽成份、藥理如何,為何不同體質、不同病況的人都能一律醫好?有人更妄下己見,認為某類病人必須由某種背景的郎中送藥,藥才有效。爭論喧鬧之間,很多病人都因為未能及時得到靈藥而枉死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是何等的大不幸!

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人得救是聖靈的工作,神的道是活潑的道,是生命的道。傳福音絕非倚靠世上的學歷、才能、財勢、口才,或是任何特殊背景。傳福音者首要有一個願意遵行主大使命的心;接受救恩者首要有一個誠實謙卑的靈。傳者只管忠心撒種。適當的訓練和裝備是重要的。至於對方是否接受,主權完全在神手裡。

傳福音:「愛」是唯一通道

對於如何向國內同傳福音的問題,呂弟兄回答説,不單是向國內同胞傳,向任何人傳都是一樣。愛是唯一通道。

「移民」對很多人來説都是創傷的歷程。人離鄉賤,人離開了自己熟識的家鄉,離開了自己的支持系統,離開了賦予自己不同身份和存在意義的故土。來到一處無人認識、無人理會、無人關心的新環境。一切都從零開始,原有的學歷不被承認,過去的資歷也不管用。兩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時刻在衝突,加上語言不靈光,找工作又易!委屈自己幹那些低薪的粗工,未免是浪費光陰、埋沒前途。失業久了勢必令人志氣消沉。種種適應困難若得不到紓解,會激化婚姻、家庭和親子的關係。

選擇迴流和「太空人」方案,或许可以作為短暫的權宜辦法;一旦時間久了,天各一方,家庭恐怕難以維繫!怎麼辦?似乎沒有兩全其美之策。如何進退?實令新移民徬徨不已。

呂弟兄説:「移民的頭幾年,適應的問題通常會較多。這段時間正是基督徒切入,伸出愛心援手,也是傳福音的最佳時機。倘若在這關鍵的時刻,教會有沒有人去接觸他們,其他異教份子會接觸他們。他們信主的機會就十分渺茫!」

「社會服務固然可以給予新移民一些幫助;但新移民最需要的,並非是這些割裂式的幫助。孤立無助的時候,他們盼望有同行者。掙紮求存時,他們盼望有人聆聽傾訴;痛苦哀嘆時,他們盼望有人灑下同情之泪;得意快樂時,他們盼望有人分享喜悦。萬一掉進水裡時,他們更盼望有人及時拋出一個救生圈……」

呂弟兄強調神的愛素來不是空談。耶穌基督親自上十架、嘗死味,成就救恩就是榜樣。那怕是一杯涼水、一程接送、一頓便飯、一通問候電話、一個關顧小組;或是見工面試的提示,生活上細微的關注,為個別同胞的代禱等,都會令人如沐春風,印象難忘。神勉勵我們要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有收成。一旦有機會就要向眾人行善。

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他總結説:「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我們要向國內同胞傳福音,要得人如得魚。愛的行動是不二的法門。

加拿大中國福音會未來的事奉路向

為配合温哥信徒和教會的需要,加拿大中國福音會將專注於裝備本地信徒,培育他們成為服事國內同胞生力軍,促進本地教會發展國內事工的潛力。中福將構建廣濶的平台,讓教牧同工與信徒透過不同層面的研討、交流、互助,共同提高。

由於國內同胞背景各異,教會的恩賜亦各有所長,中福將促進本地教會之間的合作,互相配搭,讓有限的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果效。爭取在國內移民潮方興未艾的期間,帶領更多同胞歸主。並培訓信主的國內同胞,成為第二梯隊的福音使者,使更多本地和國內同胞得著祝福。



後記: 華福今年9月份和03年4月份發表的《加拿大華人教會現況》指出,兩年半内華人基督徒增加了3000,信主率由6.9減少至5.5%。而加拿大移民局擬制定全新移民計劃﹐將每年移民名額大幅增加10萬人。

盼望每個教會、每個牧者、每一位信徒均思想「神大能的手將招聚數十萬國內同胞來到我們面前」的旨意,積極回應,將靈魂帶到主前。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

  • 《大衞王朝》:大衞王的傳奇即將登陸 Prime Video

    講述聖經人物大衞從少年成長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君王的劇集,《大衞王朝》(House of David),將於 2 月 27 日通過亞馬遜 Prime Video 全球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