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巽正牧师和廖文华牧师于《共享观点》节目中,与听众分享如何找寻合适伴侣。
当中廖牧师提到"恋爱流程",他认为首先是"自己要预备好恋爱"。而"预备"包括主观上人是否了解自己个性及内在及客观上有没有条件能投入恋爱之中,如一个人要当兵两年,服役期间便很可能导致他没法专心在恋爱中。
当一个人预备好谈恋爱时,便可以等待对象。廖牧师道:"必须要了解自己想找甚么样的人。而在过程中,可以不是被动地等,也可以多交一些朋友扩阔圈子。"
在找到适合对象后,便会进入"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期"。廖牧师认为这段时间有两个功效:更认识对方及确认彼此的心意。若能安然度过,爱情便会萌牙生长。
周牧师说:"在决定对方是否适合你之前,必须先了解自己。"教会中流行为找寻另一半祈祷,教友亦会在清单上列出一连串的择偶条件,从而希望早日找到理想对象。但他很多人的清单都是司空见惯的条件,如身高、外貌等,但其实未必适合自己。而且他认为人们必须接受理想对象与真正适合自己的是有落差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思考甚么条件下才能持续维持关系,而不是天马行空的奢望。
廖牧师又认为这种"清单"的寻求方式只是一个大方向,如过度依赖便很容易会演变一种对对方"能力的考核"。而必须深思的是,清单上的条件是否大过完美主义?又是否盲目追随世界的价值观?
他此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曾渴望伴侣会当上敬拜主领或司琴,但现实中他的女友却性格害羞、不习惯面对人群,因此两人在事奉工作发生很多冲突。他忆述:"过往我不断把传统师母的形象套在她身上。"他甚至一度反思她是否适合自己,并不住祷告寻求答案。
后来在偶尔之下,他阅读了一本名为《除你以外—一个当代牧师牧会血泪》的书:"上帝透过这书告诉我错了,我的伴侣是个很好的辅导者并有先知性的天赋。后来我找她,而她说她一早知道我会来找她。"
他说:"假如当时我不够认识自己和彼此,很可能便会自以为是地结束了这段感情。"
怎样在关系中营造归属感?对此话题周牧师说:"我们在关系中应当完全地接纳对方,而不是改造对方成自己理想的形象。"所谓"归属"不是指融入,而是能够"做自己"。在"暧昧期"中,男女都会把最好一面展露,但然而热潮过后,便当学会接纳。周牧师表示:"要按神造他的本相去接纳,也不是放眼于日后的潜质及改变。"
周牧师亦曾梦想自己的伴侣成为师母,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恍然大悟:"自己对一伴的期待不等于神的期待。我要的是一个妻子,而不是师母。"他又认为:"关键是贵乎彼此的认识,而非工作上或事奉上。而最单纯的互动,才能滋润两人的生命,这才是最重要。"
彼得前书3章9节提到伴侣是"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因此廖牧师认为人们在认识对象时要撇除对方的角色,而是要舒服、切实的交流。他又提出认识中的五个金字塔式层次,分别是外表(最高)、背景、个性、品格、信仰与价值观(最低):"我们往往是由上而下去认识一个人,而每递进一个层次,便要花更多时间认识。很多时我们到后来才发现,不是对方长相出问题,而是个性、品格,甚至是双方于信仰和价值观上的不协调。"
周牧师认为交往是找寻伴侣的过程,为的是了解对方是否值得你付托终身。然而人有可能在深入了解中才觉彼此的差异而分开,但分手却是确保了自己日后能进入真正幸福。在恋爱路上,必然经历艰辛,但与其进入一个错配的婚姻,倒不如找寻一个自己适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