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神学研究院10月3日举行公开讲座"信徒群体精神健康的牧养",探讨教会在关顾信徒身心灵健康的角色,辅导员陈德慧引述调查数据,向教会寻求帮助的人小于10%,牧者有信心帮助这群体不足四成;陈玉麟医生回应指反映受助者"不信任"心态,吁教会避免以绝对真理忽略人性心理的需要。
在教会寻求帮助的人不足1成
该次讲座分两主题,"从精神健康素养探讨整全的关怀"及"让患病的在教会得著安慰",辅导员陈德慧在后者分享,引述她于2021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者观察教会当中情绪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小于10%;有信心帮助人的牧者近4成、会众近3成、教会领袖约占2成;当情绪患者看重寻求属灵支援而教牧信心不足时,两者便出现落差。
另有8成寻求者找牧师少提情绪问题怕对方不明白、3成怕被人标签、2成怕被人发现影响工作或事奉。调查结果显示,组长导师受精神健康困扰后继续事奉比例大于教牧。
陈德慧在探讨"全民皆兵阶梯支援模式"时指,最底一层是"教会文化",教会是否容许更多空间给人分享情绪健康的话题;中层是"事奉人员",宜接受较多有关的训练;顶层是"转介"。海外和香港有不同的资源提供事奉人员接受训练,或转介渠道。
海外教会文化较多有关该类的更新工作,例如新加坡举办"Christian Mental Health Conference 2022",提出辅导不能离开信仰;英国一套教材《Kintsugi Hope》共12课, 探讨何谓抑郁、羞耻、愤怒等,讲员到不同地方分享,甚至吸引非信徒前来关注。
香港现有的社区资源包括:香港心理卫生会精神健康急救课程,从探讨精神病以至危机处理共10小时,今年有20多位牧者参加;还有"陪我讲"(Shall We Talk),内有转介机构或社会服务资源。
疫后涌现情绪困扰 教会人性化关注人的心理需要
香港整全普及精神健康协会陈玉麟医生回应调查报告指,情绪困扰者不愿向教会透露,反映"不信任"的心态,因此群体接纳对他们带来很大支持,同时避免"用简约的大前题,以绝对的真理去忽略人性心理的需要,甚至困扰和创伤,很容易便绕过去,这源于自身的惊慌不知怎样处理。"
教会文化讲圣经教导、重视头脑、压抑情惑,令信徒遇上精神困扰时难以启齿,有学者预计新冠肺炎疫情过去后,人的情绪困扰将会好像海啸式涌现出来。
陈玉麟指,教会是社区缩影有更多情绪病患者,因为教会讲爱心,信徒遇上朋友有问题就带他到教会,因此教会不可忽略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