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与"失败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失败心理使人畏缩不前、没有长进,因为还没有做,就先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比较不会失败吗?怕失败而不采取行动的人已经失败了。如果你为了预防失败而受"怕失败"的心理捆绑,连试试看的勇气都没有的话,你已经失败了。有的人还没有战,先想败;还没战,先想逃。"逃兵"无论受过多少训练,拥有多精锐的武器,他的"逃"就是他失败的根源。
我们今天在许多的事上,包括教会在传福音的事上,裹足不前、犹疑不决、没有胆量。为什么?因为失败心理已经笼罩、管制、支配我们的胆量。我们失去勇敢。但上帝很清楚告诉我们:"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参《希伯来书》10章35节),这是上帝的应许。
圣经告诉我们:"你若失去勇敢的心,会失去很多的赏赐。"一个人还没有开始就先怕失败,这个人注定会失败,因为还没开始之前已经失败了。没有失败以前的失败,是真正的失败,因为连要超越失败、给自己一个可能成的机会都失去了。失败的本身不可怕,但"怕失败"的这个"怕"很可怕。你把"怕"除掉,你可以保留稳健的脚步,可以享受神的赏赐。所以,我们若失去勇敢的心,我们就失去很多的赏赐。
得胜生活的秘诀
我们要怎样才能过一个得胜的生活呢?
一、归回安息
我们第一个要得胜的,就是我们怎样归回安息,认定我们在神面前应当得、可以得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靠自己挣扎,而离开神应许我们的安息,我们一定失败无疑。
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突然失去踏脚之地,发现自己将溺水的那一刻,他会突然非常努力地挣扎,但这些挣扎却跟游泳的原理背道而驰。会游泳的人用动作来对抗水跟他身体比重的差距,以致他可以把水的力量压下去,使自己浮在水面。不懂游泳的人在那里胡乱挣扎,他可以发挥更多的动作,但这些动作却违背怎样克服水性、不至溺毙的原理。
我们今天许多的挣扎,违背神为我们创造与祂之间那相对关系的存在原理。人许多的挣扎是不靠上帝,只靠自己的智慧聪明而乱做。所以圣经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参《箴言》3章5-6节)。我们失败的时候还靠自己的聪明挣扎,我们就沉溺得更快。当我们在失败中以自己的方法解决,是越帮越忙、越做越乱,离死期更近。所以上帝要你归回安息。
处在困难、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你当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归回安息。当人从高处跌下来,全身的骨头震动得太厉害的时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完全照著原有的状态,静止不动。那个"不动"就使你里面的身体构造有自己恢复的最大可能性。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跌了马上起来,马上要活动,就把身体弄坏了。我的一个哥哥在六十二岁整修理房子的时候,想不到走到天花板没有支架的地方,整个人从差不多三公尺那么高的地方跌下来。旁边的人吓坏了,以为他会死。但他知道这个原理,他就完全不动,继续躺在那里,差不多十分钟以后,再慢慢爬起来,后来仍活得好好的。
大难临头的时候,你要镇定下来;震撼过度的时候,你要安定下来。过去,你付出多少的劳碌、拼命。现在,你要归回安息。归回主的里面,一定得到平安。主耶稣基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参《马太福音》11章28节),这是神的应许。我们今天自以为聪明,靠自己虚假的智慧动作频频,把上帝的工作、上帝的教会越做越乱,把自己的灵性越弄越糟。如果没有真正安息,重新得力,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增加麻烦。
我们在安息的中要思考我们从哪里跌倒。"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参《启示录》2章5节)。我们千万不要在某一些弱点上跌倒,然后自己贿赂自己的良心,从别的地方爬起来。许多人不爱传福音,他清楚知道自己懒惰,但他不从传福音这件事情上悔改,他就寄一些钱支助布道基金做补偿。那样的人没有办法得著灵性的复兴,也没有真正解决他灵性失败的地方。
你从哪里堕落,就应当从哪里起来。你缺乏什么,就要补足什么。太累的时候,可不可以多吃一点东西,来弥补缺乏的睡眠?不能。所以你要归回安息,回想你失败真正的原因,然后从那里起来。这样,你才能得胜你的失败,超越你的失败。
二、正确认识神
第二样、我们对神的观念要重整。当人受错误教导的影响,错误的观念使他一生受亏难以估计。
有一个乡下小孩子到城市里考入学考。他居住的乡村小到一个地步,只有几户人家和几头牲畜。他到这所学校考试时,考官问他:"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他回答:"这是树,这是人,这是草……"。当考官给他看一种动物的时候,他想很久,但就是讲不出来。后来他们对这个小孩子说:"你不知道吗?这个是牛。"他回答:"是吗?牛平常是黑色的,为什么这头是黄色的?"原来在他住的乡村里只有一头牛,那头牛是黑色的。所以他看见黄牛的时候,认不出这也是牛,因为他的观念受了某种因素窄化的影响。
今天我们对神的诸多观念,都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以致于对神产生不当有的期望,对神给予的应许产生错误的理解,以至于看不见上帝的赐福,以为上帝不听我们的祷告,然后假定这就是我们的失败。为这个缘故,要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除了首先要归回上帝的怀抱,好好安息在祂面前,重新思考我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之外,接著我们要重新整顿思想,重新正确地认识神。
三、不"与人相比"
第三样、要过得胜的生活,我们必须脱离喜欢"与人相比"的心态。如果我们常常与人相比,我们可能过一个自残、自己限制自己,自己伤害自己的失败生活。为什么"与人相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上帝造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个别被造,每个人都是独特被造,每个人都是与神相对的独立体,所以每个人跟别人不一样是正常的,每个人跟别人一样是不正常的。
但当人堕落以后,常有一个喜欢"与人相比"的心理。当我们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好、更蒙恩、更有恩赐的时候,就产生了妒忌的心理,对神不满、痛恨自己。这种心理带出了不圣洁的感情,摧残著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失败,许多时候是出自习惯"与人相比"。
耶稣基督对彼得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参《约翰福音》21章22节)耶稣基督绝对不准许使徒在他面前,要求领受跟别的使徒有同样的待遇、同样的恩赐。主耶稣对彼得说:"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句话岂不是说彼得年轻时是自由的,但年老时将没有自由吗?这句话岂不是说彼得的路将会越走越窄?这句话岂不说彼得死的时候是很凄惨吗?
彼得一听主耶稣这么讲,他也不敢问:"为什么不可以把最后、最大的恩典给我?"他不辩,他不讲,只问:"那,那个人呢?""如果我以后很凄惨的,那么他呢?"哦,耶稣是不是说:"他很好,你不好""他以后荣耀冠冕很大,你要受苦"耶稣不讲这种话,耶稣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主耶稣用"与你何干?",这是相当强烈的语气。
"与你何干"在《约翰福音》第二章中出现,也在最后一章出现。"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2章4节)这句话是耶稣在迦拿婚筵对马利亚讲的话。从人的常情来看,孩子对母亲讲"我与你有什么关系?",做母亲的可以打他一巴掌,"我生你,怎么没有关系?"但是这个时候耶稣行神迹是他神性的工作,跟马利亚做为他肉身的母亲是没有关系的,马利亚不能用肉身的母子关系,来影响神的儿子在地上行神迹的权柄,这不是让她干涉的事。所以耶稣对彼得说的意思是:"如果我要那个人,就是你爱比较的对象,他将来怎样,与你何干?如果我要他等到我再来的时候,与你何干?"对话就结束了。主不要给他答案。你看见没有?
我们习惯与人相比:"同样神学毕业,为什么你薪水十八万,我两万?为什么同样在查经班里,到现在你做了执事,我什么事都不能执?为什么同样基督徒家庭,你坐的是大汽车,我还骑脚踏车?"当我们与人相比的时候,人买新车,你就开倒车;人家买冷气,你就发脾气,因为你与人相比,你从来没有安宁的日子可以过。你就感到有一些的失败,是神亏待你,你感到有一些挫折,是你不应当受到的。这样,你的生命就受这种与人相比的错误观念所捆绑。
土人打猎维生,没人感到自己贫穷。等资本家进到他们的部落,建工厂、穿西装、坐汽车,拥有高级的生活享受,他们一比之下,发现"原来你是有钱人,我是穷人。"这种感到自己是穷人的失败感,不是因为他失败了,而是因为有人比他好,一比之下,发现不如别人而感到失败。你明白吗?"因为别人富有,使人感到你没有,然后你就认为你失败",这种感受是不圣洁的感情。因为别人比你漂亮,使你感觉到你不够漂亮,就感到上帝不够爱你,这不是圣洁的感情。因为别人很有钱,就感到你没有像他那样自由,买东西的时候不能挥霍、如他那样的自由,你就感到上帝亏待你,这是不圣洁的感情。
所以,得胜这种失败感的感情圣化,就是要不与人相比。"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这九个字很重要。如果你从过去就明白这九个字的价值,你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流泪,不必要的叹息,不必要的伤心。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一个独特性,我有一个个别性,是别人没有的。
我告诉你,我三岁没有父亲,十五岁开始半工半读,以后从来没有向妈妈要过一块钱到今天。我从来没有因为我三岁没有父亲埋怨过上帝。我从来没有因为我比别人穷而自卑感,认为上帝亏待我。我从来没有因为别人比我有更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到国外许多好的大学留学,我就感到自卑。不需要!因为我这独特性的人生,我被造的这独特的权利、独特的存在,是别人不能相比的。所以我要在我所领受的恩典中,发挥到我最大的可能性。我常常向无限挑战,我常常向极限挑战,我常常向我里面的可能性、潜在能挑战,然后把我里面所有的东西,发展到最大的可能性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责任。
今天我们许多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领受神的恩典,是我们还没有使用我们恩典里头的潜在能以前,我们就先因别人领受的恩典比我们有更多的份量,先自卑,产生对上帝的不满与不圣洁的感情,然后以为自己已经失败了。所以,不要与人相比。
四、看自己"合乎中道"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点,就是要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罗马书》第十二章第三节是基督徒最好的"自我认识"心理学:"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为什么这里不提"也不太低"呢?因为不必谈"太低",多数罪人只会看自己太高。"自卑感"是"骄傲"的表弟。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内心深处真正的原因就是他骄傲。上帝看透人心,所以不必谈"你不要自卑"。一个人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就产生优越的感觉。一个人看自己低过所当看的,就产生了自卑的感觉。"自卑"跟"优越"都是从原先的骄傲演生出来的两个极端。
"优越感"可能产生的三大罪恶:
一、当你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时候,就容易轻看别人。
二、当你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时候,就容易骄傲。
三、当你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时候,就容易偷取上帝的荣耀。
但当你自卑的时候,你犯上另外三大罪恶:
一、 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开始藐视自己,轻看上帝给你的恩典。
二、 你开始妒忌别人。
三、你就怪责上帝。
这种对神错误的认识,是我们失败的真正原因。
有一部电影叫《阿玛迪斯》,这部影片讲的莫札特,是被歪曲过的莫札特,是妒忌他的人,心中因厌恶莫札特而在神精错乱中想像出来的莫札特,但莫札特本身不是那样。很多人还没真正认识莫札特以前,已经因这部电影,产生对莫札特错误的观念。我认为,真确、准确、诚实、纯正的动机,是很先要的条件来决定事物的好坏。因为"真"比"善","真"比"美"更基要。在"真"上面建立的美,才是真美。在"真"上面建造的善,才是真善。如果"真"的本质被挪开了,所有的美,所有的善都没有价值。
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是萨利耶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他心中最讨厌的那个莫札特,对他而言是这么坏,是他一生最大的威胁。有一幕他把在祭坛上耶稣钉十字架的天主教艺术品拿下来,丢在火里烧掉。"你既然创造了我,为什么还要创造莫札特?让他这么辉煌的天才遮誧琲沪垠n性,让他创作的丰富使我感到羞辱,让他轻快的音乐使我的音乐黯然失色!上帝啊,你不公平!"这个观念的背后,真正要表达的就是"你只可造我,不可造比我更好的。你只可有我,不可有别的人来与我竞争。"
有这样无理的上帝的顾问吗?"上帝啊,你应当听我的话,你应当这么做。"宗教界里面,存心利用上帝全能的人,往往产生最坏的灵性。"上帝啊,你是全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医治我的病!"这位全能的上帝要被他操纵,他才甘愿。这种祷告已经腐朽了基督教的思想。所以,"你若是全能的,你要听我的话!因为你是全能,你要服务我!我应当利用你的全能来成为我的奴仆,我就在全能上帝之上,成为全能之神的『神』。"这种信仰不是圣经的,这种信仰不是归正的,这种信仰是用被造者堕落的权柄,来操纵创造者全能的本性。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萨利耶里妒忌莫札特以后,他就失败了,因他不能与喜乐的人同乐、不能与哀哭的人同哭,只能因别人的喜乐而哀哭,因自己的失败而咒诅。妒忌是骨中的朽烂(参《箴言》14章30节)。你的肉朽烂,穿一件漂亮衣服还可以去跳舞。你骨头朽烂的时候,你多胖也没有用,只变成一堆不能自立的肉,垂了下来了。妒忌是骨中的朽烂,使你站不起来。萨利耶里妒忌莫札特时,又要表现得有礼貌,这其中人性的败坏,真是刻划得太清楚了。
萨利耶里的音乐是很伟大的,甚至贝多芬曾经做过他的学生。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妒忌莫札特?如果上帝造了一个比我更好的人,我应当感谢上帝"天下竟然有这样大的天才!"上帝如果造比我更美的人,我要感谢上帝"我还有这样活生生的艺术品可以看。"
一个比别人难看的人,是比那些比他漂亮的人幸福多一点,因为他可以看到更漂亮的。最漂亮的人,没有办法看到比他漂亮的,天天看比他难看的人。你要从这一方面去欣赏,从这一方面去想。有时候我很可怜巴哈,很可怜韩德尔,很可怜贝多芬,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他不能。巴哈没有听过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没有听过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海顿没有听过布拉姆斯的交响乐。海顿死的那年,就是布拉姆斯生的那一年,所以他没有办法听。韩德尔死的那年,贝多芬还要11年才生下来。
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我可以听这么多乐曲。我听到了比贝多芬听过更多的曲子。贝多芬没有听过"春之祭",贝多芬从来没有听过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第七交响乐。他没有听过的,我听过了。所以,为什么要妒忌人比我有才华呢?所以你要记得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失败,就要把这些原则记住,不要与人相比,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你要以你所有的、上帝给你的为满足。上帝不会用你所没有的来追讨你。
"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参《哥林多后书》8章12节)。神给你多少,你就从多少潜在能发挥到最高的可能性,这就是你的责任,是神追讨你的极限,不可能超越的。所以上帝的公平,是照著他给人的恩赐与人当尽的责任两者平衡的公平。
萨利耶里不需要妒忌莫札特,你也不需要妒忌别人。我们要因为别人有比我更大的成,去思想:"他付的代价,我付了没有?我如果没有付,我是对不起上帝。"你要想那些人,他有多大的才干,他发挥到什么地步?贝多芬绝对不是一个太大的天才,为什么呢?因为贝多芬要常常修改他的作品,修改到第七次出版,再修改,第八次再印,莫札特不需要。
莫札特的音乐跟贝多芬的不同在哪里?爱因斯坦的日记里有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做出来的,莫札特的音乐是流出来的。"贝多芬做得半死,改了再改。莫札特?就这样流出来,不必改。所以萨利耶里看莫札特的乐谱连一个字都没有擦过,就是填填填填....。世界少了一个莫札特,这个世界多乏味。少了一个莫札特,我们少了多少?今天一定有很多人,因为听莫札特的音乐而不曾自杀的。一定有很多人听了莫札特的音乐而不曾有神精病的。这是神藉著他给全人类的恩赐,所以,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一生只听一个人的音乐--莫札特,别人的他不听,连巴哈、韩德尔的,他都不听,他就是听莫札特。
妒忌实在是痛苦的原因。许多人的失败是因为过份看自己。不当看自己那么高而看自己那么高的,自找失败,自讨苦吃。我们要过一个没有挫折捆绑,没有失败折磨的生活吗?你要安心乐意领受神给你的,照你当尽的责任尽量发挥到最高的地步,就是这样。
你不要失败吗?你就常常这样对待自己,挑战极限,发挥你最大的可能性,把你潜在能付诸真正的实际行动中间,那么,失败就远远的离开你。
不但如此,我们怎样胜过我们的失败呢?我们要认清失败的价值。请你注意,失败是正常的。第二、失败是必须的。第三、失败是有价值的。第四、失败是面向成的前奏。
今天许多人失败,就是因为他不知道失败的价值,所以他的失败就成为一个定局。如果一个人在失败的认知中有正确的观念,那么他就把这四点牢记在心:失败是正常的。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失败。没有失败过的人是很可怕的。我这一生最怕的,就是那些有恩赐、有才干、有机会、有环境、有金钱、有各样最好的天资,而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这种人多么无情地批判别人,多么无温情、没有办法接纳别人;这种人是多么苛待同工,因为他自己没有失败过,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寒冷,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不知道什么叫做受伤,不知道什么叫做没有达到他的愿望,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人生的痛苦,眼泪带来的折磨,他不知道。
(余略;本文转自唐崇荣国际布道团办事处官网,内容编录自唐崇荣牧师亚洲巡回讲经大会《基督徒感情圣化系列》,台北,未经讲员过目)
-
华人基督教联会110周年庆"基督在人间"向上帝献上感恩崇拜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联会)创会110周年庆感恩崇拜昨日(5日)在亚洲国际博览馆盛大举行,以主题"基督在人间"表达出联会的使命愿景。约千名各基督宗派、机构及神学院校领袖出席,同心向神献上感恩和赞颂。
-
方济各遗产引发讨论 华人牧者关注其对全球格局与信仰影响
华人牧者陈佐人直指已故教宗方济各在诸多争议中"明哲保身"。作为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系教授,陈牧师拥有深厚的神学背景,曾师从天主教思想家并长期在天主教大学执教。他以特有的幽默和洞察力,讲述已故教宗的生平,甚至调侃美国天主教的信仰困境,称他们"难以找到信仰的家园。"
-
浸大第十届LOGOS论坛 中港台美学者对谈信仰、文化、科学及社会议题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5月3日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对信仰与中国文化、职场、科学、心理健康等四大主题深入研讨交流。
-
《重审基督》作者史特博新书拆解濒死个案 引证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书,以全新视角剖析濒死经历、神秘梦境等现象,作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怀疑论者接触基督教信仰的一个窗口。
-
刘彤牧师证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玛利亚情结"与"马大困境"
刘彤牧师在证道中剖析教会中常见的两大信仰困境——"玛利亚情结"(过度追求属灵表象,轻忽实际行动)与"马大困境"(忙于事工却失去喜乐)。他强调,信徒应明白神的呼召、发掘圣灵恩赐,并在"热情与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