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死﹖」的問題正在台灣再起風波。事緣去年12月初,一名兇手曾文欽隨機將一名10歲男孩誘騙後割喉殺害。被捕後他表示殺人目的是想吃「一輩子免費牢飯」,更囂張地表示「反正在台灣殺一、兩條人命也不會被判死刑!」震驚全台。
「反正在台灣殺一、兩條人命也不會被判死刑!」一説,引起社會極大憤懣,亦促使法務部隨即於21日作出「末日宣判」,作出槍決六名死囚的決定,再度激發一直以來長期爭論的死刑議題。
台灣社會存在兩種分歧。台灣的兒童權益團體在網路發起聯署,一週後逾十萬份民意支持處決兇手。亦有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支持死刑,以阻嚇嚴重罪行。支持死刑者多站在受害者立場,認為殺人者既剝奪死者的生存權,亦只有兇手「一死」方能彰顯公義,且給受害者家屬安慰。
有基督徒支持此種觀點,認為死刑能使上帝的公義得到高舉。《獨者》期刊總編輯柯志明曾表示國家要透過如此的刑罰,才能宣告法律保障生命的價值,亦認為侵犯者要付出代價。但此觀點多從彰顯公義出發,與一般大眾的「以牙還牙」的復仇心態相異。
另一邊廂,台灣的廢死聯盟卻反對「以暴易暴」,堅決支持廢除死刑,指出即使有死刑,社會問題仍不會解決,主張政府用死刑以外的方式防止罪案發生。
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領袖都多反對死刑。宗教上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死刑禠奪了罪犯的「生存權」,以及忽略了罪犯會悔改的可能性。此外亦認為法制造成人為判斷不完全,亦忽略社會引起犯罪行為的種種結構性問題等。
台灣天主教一聲明指死刑「並非制止犯罪的答案」,認為應透過完善立法的方式維護正義及生命的尊嚴。又指出兇殺案的真正「殺手」是由於人們對生命缺乏反思。
高調主張廢死的台灣基督宗教領袖有已過世的天主教單國璽主教、基督教周聯華牧師、高俊明牧師等。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