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塞爾‧摩爾博士(Dr. Russell D. Moore)
有一天,我在飛機上讀雜誌,看到幾個廣告之後,我不禁生氣地問「我們的文化在抵制聖誕節嗎?」百威啤酒(Budweiser)的一個廣告的標題是「平安夜被看得太重了」。幾分鐘以後,在另一本雜誌上,我看到一個高級的户外烤爐的廣告標題上寫著「誰説施比受有福?」
我第一個反應是,有沒有人會在土耳其的齋月期間在廣告上寫著「齋月被看得太重了?」或者在印度對人説「誰説宇宙歸一?」
每年的聖誕節,都有一些所謂的「抵制聖誕節」的騷動。在某些情況,有關宗教自由或政教分離等複雜的問題的確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可是更常見的是針對商家以「假期快樂」取代「聖誕快樂」的憤怒。
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像紐豪斯(Richard John Neuhaus)提倡「赤裸的公共場所」這種激進的立場對任何宗教人士都沒有好處。但比如,反對學校懲罰學生在節日賀卡上寫聖誕快樂,和我們費盡精力抗議商家抵制基督教團體是不同的。
我認為這家啤酒公司和烤爐公司這樣做廣告的目的是想多出售商品。但是最重要的是,拿任何宗教在廣告上開玩笑都不是好的策略。我敢打賭,不論是誰設計了這個廣告,他起初就不知道這樣做等於是拿來耶穌開玩笑。
美國廣告業可能不知道《平安夜》這首歌是有關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在伯利恆的這件令人敬畏的事件。他們可能認為《平安夜》只是一首聖誕歌曲,只是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播放的聖誕歌曲中的其中一首。而且他們可能沒有想過「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出自聖經使徒行傳20章35節,對他們來説這句話很像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格言。
我們不需要為這些事感到憤怒,好像我們是受害者中受到保護的一羣。相反地,我們必須看到我們的文化與基督教知識的根已經離得越來越遠。很多人,特別是在塑造文化的美國人,對聖誕節的看法就像是看待猶太人過的光明節(Hanukkah)一樣。
我們不需要生氣,反而這給我們機會讓我們看到自己是如何看待身邊的人的。他們看我們只是為了瑣事奔跑,而不像是很深的明白了道成肉身的耶穌、耶穌寶血的贖罪和神的國度的人。他們知道《平安夜》這首歌,就像他們知道聖誕歌曲Grandma Got Run Over by a Reindeer一樣。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這個改變宇宙的奧秘。
他們的態度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帶著愛心,將這個震驚天使、改變東方三位博士旅行方向和使地上牧羊人驚喜的好消息告訴我們的鄰舍。 越來越奇怪的一種現象是,越是好的東西都是讓人感覺很怪。能讓啤酒和烤爐賣得好的好消息不能讓真正的福音流動,反而是讓咒詛流動。
聖誕節不是我們為爭取舉辦聖誕晚會權利而抗議的時候,而是提醒我們,與我們之前的世世代代一樣,我們是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以賽亞書9章2節)。諷刺、人身攻擊和報復性的侮辱都不能勝過黑暗。伯利恆的光照亮了黑暗,黑暗從未、不能、也永不會戰勝光。
作者簡介:
拉塞爾‧摩爾博士(Dr. Russell D. Moore)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院院長和教務處資深副主席。他也是高瞻浸信會(Highview Baptist Church)的牧師。他著有《 基督的國度和跟隨基督生活》(The Kingdom of Christ and Adopted for Life)一書。
-
2025全球守望名單:3.8億基督徒遭逼迫 北韓踞首位
監察全球宗教自由機構「敞開的門」(Open Doors)公佈2025年《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超過3.8億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極高的逼迫,其中中亞和非洲國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