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士利(William Cassels)1858年出生在葡萄牙,有十三個弟兄姊妹,他排行第九。父母親是英國人,由於工作原因,居住在葡萄牙。蓋士利十歲的時候,父親突然患病,身體異常虛弱。勉強維持下,一家人返回英國,一年之後父親逝世。 蓋士利十五歲時愛上了運動,在球場和游泳都有出色的表現,使他成為體育明星。雖然如此,但蓋士利很早就知道自己今後應當做什麼。蓋士利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認真地學習聖經,並理解了經文的含義。十二、三歲時,曾經對哥哥説,他決定長大之後成為牧師。 從學校畢業之後, 蓋士利希望成為英國聖公會宣教社(CMS)的宣教士,前往中國內地從事宣教工作,但他發現英國教會並無進人中國內地的計劃﹐於是轉而參加中國內地會。那時﹐他的母親曾試圖阻止他。她對戴德生説﹕「他六個兄弟都到海外去了﹐請你不要再帶走他。」戴德生回答﹕「我十分尊重父母親的意願。既然你不同意﹐我一定不會鼓勵他這樣做的。」但這位母親後來迴心轉意﹐寫信給戴德生﹐告訴他不想成為一個好兒子的「壞母親」。蓋士利就成為著名的 「劍橋七傑」 的一員,他們於1885年前往中國。 同年三月,「劍橋七傑」抵達上海,他們受到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的歡迎。他們隨即展開十八個月的時間學習漢語。
禱告:
●求主耶穌用它的召喚來喚醒年輕基督徒的心,讓他們將福音帶給萬邦萬民。
經文:
銘記在心─警戒(一)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林前4:14〉
默想:
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去天堂,不是有更高的道德,不是成為更好的人,而是同意神説的,若不是靠祂的恩典,我將無可救藥地失喪;然後委身在靠著神加給我的力量,讓自己從裏到外徹底的改變。我無法救自己,我得救以後也無法改良自己,可是我可以改變我的思想。基督徒的生活就從這裡開始──改變我的心思意念。我的行為是我的思想結出的果子,我的語言也一樣。保羅對這點説得很清楚,我必須用更新思想來改變自己,結果就會水到渠成。基督徒的信仰不是過較好的生活,而是心思意念改變了。如果你的心思意念還沒改變,那是你還沒讓神做祂最佳的工作。一旦我們明白了基督徒的生活是從思想開始,而當我們看到「警戒」這字其實是由nous〈心思意念〉tithemi〈放對地方〉組合而成,就不會感到驚訝了。保羅要我們把心思意念,穩固地放在與基督有關的事上,要我們清楚瞭解他給的警戒和指示。他曉得屬靈的爭戰是在我們腦子裏進行,除非把神的話銘刻在思想裏,否則,你的行為一直會受到這世界壓力的左右。
-
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儒家君子」與「基督信徒」的跨界對談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舉行。其中信仰與中國文化論壇上半場次的會議以「君子與信徒」為主題,聚焦於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與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範」,旨在通過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探尋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人格理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
從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國傳道人:「我在日本『織帳篷』,也在等復興」
基督日報採訪了一位現居日本大阪的80後中國傳道人蔣道,瞭解他為何從信仰「飽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堅持宣教異像。
-
白煙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冒白煙了!白煙於羅馬時間5月8日晚6點07分從西斯汀聖堂煙囱升起,名號為「良十四世」、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為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他將領導全球14億羅馬天主教徒。
-
《尼西亞信經》歷史探討:界限與包容 1700年後的信仰堅守與教會反思
今年適逢尼西亞大公會議1700週年,香港崇基神學院推出三輯神學對話視頻,主題為「我們眼中的《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全稱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歷經325年尼西亞會議與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兩次重要會議而形成。
-
特朗普政府推動宗教自由新舉措: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葛福臨受任委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5月1日「全國祈禱日」活動上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佈成立「宗教自由委員會」(Religious Liberty Commission),旨在強化美國公民宗教自由的憲法保障。在被任命的13位委員中,華人基督徒熟知的福音派領袖葛福臨(Franklin Graham)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