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近日来,扶贫成爲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摇滚乐手,莫不参与其中,教会和基督徒也理所当然成爲敦促富国加大援助力度、减免穷国债务的有力呼声。
马太福音25章里,耶稣基督讲了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人子在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将他们如同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分别安置在右边和左边。在右边的,王说,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爲你们所预备的国;在左边的,被王称爲"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爲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爲什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呢?因爲当一人"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去帮助他、侍奉他的,就是作在王身上;无视他、甚或践踏他的,也是作在王身上了。
当今的世界,是"不患贫而患不均"。非洲触目惊心的一列列显示贫穷的数字,并不是因爲世上的财富不足够,而是因爲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在美国,随处可见摄取了过多热量的肥胖患者,但在非洲,刚出生两三个月的婴儿也因爲缺乏食物而骨瘦如柴,濒临饿死的边缘。基督徒理应成爲爲弱者发声、消灭世上贫穷的重要力量,因爲我们所跟从的耶稣基督就是亲口这样说、亲身这样行的第一个人。
华人信徒一向较爲热心的也是扶贫与赈灾,无论是异国海啸或是故乡水灾,世界各地的华人信徒都纷纷立即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弟兄于水火之中。但笔者看着历次扶贫赈灾运动的轰轰烈烈,感动之余又另有一番想法:扶贫之外,能否更进一步,不仅拯救人在今世的生命,更让人找到永恒的生命呢?
创世纪2章7节里说:"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神对人原本的创造:人的肉体不过如同尘土,人之所以成爲人,是因著神的"生气",使他成爲"有灵的活人"。传道书12章7节里说:"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人死的时候,肉体腐朽、归回大地,灵乃是永恒的,归回神那里。
然而,虽然灵比肉体重要得多,钗h人、包括不少基督徒,在生活当中却不自觉地将肉体的需要放在首位。察看自己每日头脑中思索的、心目中盼望的、乃至在金钱上投资的,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是灵还是肉体的需要?有多少是爲了灵,又有多少是爲了肉体呢?
因爲灵是不可见的,人们常常忘记灵的需要。连自身的属灵需要也不明了的人,更难了解别人的属灵饥渴。这个世代固然仍有饥荒,但阿摩司先知早在二千八百年前就说:"日子将到……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摩8:11)。这个时代最大的饥渴是什麽?不仅在非洲,而是在全世界、连最富足的百姓也面临的无法解决的饥渴是什麽?——"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是人的灵对神的话语的饥渴。这是无论多麽丰富的食物、多麽先进的科技、多麽高深的教育都无法消灭的、人在内心对神的道的寻找、对神的爱的渴望,以及未能得到时每天无法解脱的痛苦与挣扎。
两周前,最后一次在美国布道的葛培理博士,面对著头顶烈日的十万听衆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战争并没有爲世界制造更多的死亡。的确,比起灵魂的永生与永死来说,肉体的生死其实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许多人死了,但进入了永生;许多人活著,但却没有活著的灵魂。
在当今的时代,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比拯救肉体的生命更重要得多、紧迫得多的使命:华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但华人基督徒人数只占全球基督徒人数的4%。虽然华人信徒在近几十年来以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但教会及信徒不可不看到的是,华人禾场多麽广大,同胞中仍有多少福音未得之民,在忍受比肉体的饥饿更深、更难熬的属灵的干渴。创世纪中,约瑟在七个丰年积攒粮食,到了七个荒年,他开仓粜粮给普天下受饥荒的人。作爲基督徒,我们可说是生活在有丰盛属灵粮食的地方,而世上失丧的灵魂却在经历著饥荒的煎熬,等待有人给他们一句可解灵魂饥渴的神的话语。
那麽,作爲信徒的你,在见证基督、维护真道的使命上是否尽了自己的力量呢?如果在华人教会中,无论是海外差传、本地短宣、还是带身边亲朋上教会都能得到信徒如同赈灾一般的立即响应,如果信徒不仅爲救人肉体而踊跃募捐、更爲救人灵魂而拿出自己的所有,如果维护真理不被歪曲的集会也象扶贫音乐会一样场面热烈、观者如潮,教会的兴旺、民族的得救、福音的广传岂不是指日可待吗?
使徒行传中记载了耶稣门徒们在最早的基督教会里的生活:"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 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4-47)。这种"凡物公用"、互相分享、各得所需、没有缺乏的生活,被后世许多人拿来作爲理想社会的型态。然而,这样没有贫穷、没有饥饿的理想社会如何能实现呢?——"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 神"。因爲他们认识神,懂得神的爱,以神爲中心而生活,这时,他们能够在爱中分享所有,互相帮扶。
看看有关八国峰会的报道,即便八国集团承诺拿出500亿美元帮助穷国,仍然不敷联合国发展计划所需,而这500亿何时兑现也仍然是个未知之数。援助计划、贸易体制、债务减免……人以表面的方式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限的,这里的有限源于人自身罪的局限:自私、贪婪、狭隘、条件性……何况人本身也是极有限的存在。惟有从人心里面发生的改变才是真的改变:惟有让人认识神和祂的儿子耶稣基督,认识耶稣基督爲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无条件的爱,让人在神面前认罪、悔改、跟从这样的爱而生活,才是一切贫穷、饥荒、不公义的根本解决之道。
-
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儒家君子"与"基督信徒"的跨界对谈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举行。其中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上半场次的会议以"君子与信徒"为主题,聚焦于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与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范",旨在通过深度的跨文化对话,探寻这两种源远流长的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
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基督日报采访了一位现居日本大阪的80后中国传道人蒋道,了解他为何从信仰"饱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坚持宣教异像。
-
白烟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将领导全球14亿天主教徒
冒白烟了!白烟于罗马时间5月8日晚6点07分从西斯汀圣堂烟囱升起,名号为"良十四世"、69岁的美国籍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天主教会第267任教宗,他将领导全球14亿罗马天主教徒。
-
《尼西亚信经》历史探讨:界限与包容 1700年后的信仰坚守与教会反思
今年适逢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香港崇基神学院推出三辑神学对话视频,主题为"我们眼中的《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全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历经325年尼西亚会议与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两次重要会议而形成。
-
特朗普政府推动宗教自由新举措:成立宗教自由委员会,葛福临受任委员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5月1日"全国祈祷日"活动上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成立"宗教自由委员会"(Religious Liberty Commission),旨在强化美国公民宗教自由的宪法保障。在被任命的13位委员中,华人基督徒熟知的福音派领袖葛福临(Franklin Graham)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