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会模式引入中国孤儿院,"和平之君"创办人赢得中华慈善奖项

"太子行"杨应瑞指出"鼓励本地慈善,才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根本"
首届"中华慈善大会"11月20日星期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大会共有118位来自 海内外的个人和机构获颁"中华慈善奖",美洲地区的唯一获奖者是美国慈亲基金会董事长、"太子行"创办人杨应瑞。

"中华慈善奖"从慈善捐款的绝对数额、慈善事业的参与时间及行为力度、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和贡献、有效、规范、值得学习借鉴的慈善项目等四方面对100多名候选人、候选机构进行评选,最后确定了个人奖75个、组织机构奖31个及慈善项目12个,一共有118项。得奖的港澳台及海外人士,均是多年来为中国作出不同贡献者,包括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成龙等。

作爲美洲地区唯一的获奖者,杨应瑞在接受《星岛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他捐钱捐得多的大有人在,但自己之所以能榜上有名,是因为他坚持和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理念:

1993年,杨应瑞从中国大陆领养了一个女儿,又在1994年成立"美国慈亲基金会",专门帮助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这一过程中,他看到很多被遗弃的残疾儿童获得收养的机会非常小,于是开始思索如何能帮助他们。

1999年,他决定自己出资在中国建一所孤儿院,专门收养零至六岁的伤残孤儿,并提供复健医疗的机会。当时中国政府完全不允许外资进入福利事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以6年时间让中国政府相信他改善大陆孤儿院的诚意。2003年11月,斥资2千余万人民币、占地6万呎、建筑面积4.5万呎的"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松鹤园小区建成,开始接受伤残孤儿。更重要的是,其他来自海外和香港的资金从此也有了机会,得以资助中国大陆的福利工程。

"和平之君"的管理引入了世界宣明会的模式,可容纳100名6嵗以下的伤残孤儿,同时面向社会残弱儿童提供康复培训及相关服务。明年,他们将扩大与宣明会的合作,将"和平之君"发展成爲中国培训孤儿院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的中心。第三步计划是在小区试行"寄养家庭"模式,将小区内居住的老人和孤儿组合成家庭,既可使孤儿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也为老人的退休生活带来欢笑和乐趣。

杨应瑞表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所做的一切也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带动更多人一起来关注、发展中国的孤残儿童培育事业。他亦指出"鼓励本地慈善,才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根本",海外资助只是杯水车薪,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中国人自己。他在今年4月的中国政协会议上特别提出了改善孤儿院体系的问题,提到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福利彩票所集合的资金。他还在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上,呼吁中国的新生富豪与其把钱用于享乐,不如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