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6新年特別講座後,唐崇榮牧師再次接續歸正講座《雅各書》的解説,並於1月18日晚上假台北懷恩堂舉行。
自知乃是知識的源頭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人之所以看著鏡子,不在於修正自己,而是能夠去認知、自知自己,因為這才是真正知識的開端。然而,基於這內心的動機,唐牧師説:「人必須先要認識神,並透過神的啓示,才能真正的認識人,這就是所謂的自知主義」。
隨後,唐牧師説:「人生有二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而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彼此都不能分開,因為認識神才能認識人;同樣的,透過認識人也能認識神,因為這兩者都是可能的。」然而,唯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卻對主體(自己)認知不瞭解的,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認知自己才是知識的源頭,那我們怎樣去認知自己呢?唐牧師説:「就是透過上帝啓示的真理,就知識論來説,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源。也就是認識人的基礎,並透過神對人性的啓示來修正自己。」
「聽道,就是透過榮耀、智慧和全能的上帝,來看到人內心的醜陋,然後就是自我更正。」然而,聽道是要立志於行道,這就是信仰的要訣。唐崇榮牧師説:「因為信道是從聽道而來,而行道就是從信道而來的。」因此,神是要把宇宙的奧秘、歷史因果,以及這世代的責任都交託給我們,並要人一同得到福音的好處。
敬虔的生活:身心一致 並成就別人
而甚麼是「敬拜」?就是對最高價值的認同,在希臘文裡就是「彎腰」之意。而敬畏、敬虔和敬拜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它們分別代表了「動機」、「生活」和「儀式」,而在經文26節裡,就談到「虔誠」的問題,就是那個自己想像的,而非來自神的,而是按著你的外貌、價值和傳統模式來形塑你的畏虔。
所以,唐牧師勸告説:「是要為榮耀神,並約束自己和造就別人。就是要勒住你的舌頭,不論是在言語裡,並要建造在人心內的光。不要口吐惡言、並詛咒別人的話,要隨時...勒住自己的舌頭。」另外,就是「自欺」,也就是假聰明。外表的虔誠,但內心卻不虔誠,忍受自己,並原諒自己,但要是不悔改,只會愈來愈不虔誠。「這只會慢慢的離棄真理,並在自己的麻醉中死去。」
所以,我們要怎樣才能得享平安呢?唐牧師總結説,「不僅是要達至心意和外貌的結合,更要去成全別人,乃是在別人呼求以前,去幫助那些遭受患難的孤兒寡婦。看顧也是畏虔的一部分。平中有餘,去幫助那有需要的人,這是那些赤身在飢餓、困苦和患難中的;這樣,就能保守自己,愛神愛人,並成為神所喜悦的敬虔者。」《雅各書》第一章的講解亦到此結束。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