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七期中轉載了澳洲維省長老宗神學院宣教系專任講師亞裔課程主任鍾偉強博士,於2005年在維省聖經神學院《神學與生命塑造期刊》發表的「澳洲本土多元文化議題對教會的意義」一文。
隨著澳洲社會文化的更新和價值觀的改變,本土教會的自我身份與社會角色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澳洲主流文化已漸漸由「白澳」的單一文化,轉向多元文化。鐘博士表示這個轉變對教會有重要的意義。
主流文化的轉變會令某部分羣體產生不安,針對這種不安,教會應該抓著機會參與其中的服事與見證。首先教會中的文化也應該順應這個改變的需求,回應大使命的要求,由單一的會眾擴展到多元文化的神的子民。另外,教會要在其中扮演先知的角色,在難民問題,歧視問題,平等與民主問題,社會建設與文化價值觀的重整,社會公義與和平等議題上見證基督精神。其次就是要重建多元文化神學架構,教會在尋索過程中定位的同時,應該回應「新國民」的需要,積極參與影響當中的文化價值觀,讓基督文化滲透進新國民的文化中。
此外多元文化政策在宗教與道德層面上給教會帶來很大的沖擊。這些沖擊不再侷限於兩代或異族之間的沖突,亦包括當地形成的風俗與社會文化認知論的轉移。如每年一度的Mardi Gras同性戀大遊行,在不同派別間就形成了不同的聲音。有些神學家採取較開放的立場,接納不同宗教在救贖的啟示內,甚至建議信徒謙卑聆聽與學習其他宗教及倫理。
鐘博士指出這種態度表面上促成實踐容忍及彼此接納的精神,但卻動搖了基督教根本的「獨一性」,他引用W.J. Botha 在改革宗的2000年多元宗教會議報告的一段話:「要向全世界宣教,教會必須『拒絕各種宗教教導均同樣代表真神的教導及有救贖的價值』之信念。相信只有耶穌能把世界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信念可以激勵基督徒向非基督徒傳揚福音…」,示意教會一方面要以真誠謙卑的態度聆聽其他宗教的意見,另一方面在聆聽的同時不應對基督信仰的獨一救贖與啟示採取妥協的態度。
澳洲多元化政策推行的另一理念就是平等與容忍,但教會作為基督徒的代表不應該擁護絕對多元化主義,否則就會與基督教本身的獨一性產生沖突。在這種制度下,就是非主流的宗教和思想也受到保護,無疑助長澳洲人的「個人主義」思想,更令「全體」的意識變得模糊。
鐘博士對在這些處境中的教會提出了幾點可供參考建議。第一可以效仿聯合教會,第二開放對「聖經與文化之關係」,「聖經詮釋之原則」,「啟示與應用」的傳統信念立場,第三像保守福音派一樣,以聖經立場為原則,回應世俗化的挑戰。
最後鐘博士在文中提到教會應反省的地方。首先教會愛神愛人,堅持容忍平等必須奠基於真理,因為教會肩負著維護信仰原則的責任;此外教會要超越修辭層面,具體落實到內在和外向的實際行動中,一方面虛心勤學習別人的見解,另一方面將福音傳至萬邦。再者基督教很容易在多元文化中陷入為衆宗教的其中一個,教會應當樂於見證基督信仰,主動批判世俗文化。他在總結中指出多元文化處境正正是教會最佳的機會,並鼓勵教會主動作出傳福音的突破。
-
歐凱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讀聖經的姊妹
我很蒙福,從小每週都去教會。我幾乎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挪亞、摩西、彼得、保羅這些名字的。聖經對我來説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教會你如何查考聖經的?」我毫不猶豫地會回答:歐凱莉(Kay Arthur)。
-
英國人權特使:基督教受迫害加劇部分國家瀕「滅絕」威脅
鑑於基督教在全球範圍內遭受的迫害越演越烈,英國近日鎖定了十個主要在亞洲的重點關注國家,並作出承諾透過積極外交捍衞宗教自由這一寶貴人權。
-
香港基督教團體聯署反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
香港《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7月23日於立法會委員會審議,遭多個政黨強烈反對。性文化學會、明光社等多個基督教團體亦透過不同渠道向當地政府發聲。
-
書展新書《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 青年主角現身分享網絡沉溺重生實錄
青少年網絡沉溺問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7月17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分享會,邀請過來人現身説法,並請來精神科醫生分析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
-
韓國最新民調: 8成受訪者不信「同性戀是天生的」
韓國研究機構「輿論」 新近完成一項性少數羣體認知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同性戀取決於社會環境和個人選擇決定的,而非「生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