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再思

「基督宗教在華教育」國際研討會專題報導(二)
接續來自香港的李志剛牧師以及邢福增博士的報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吳梓明教授發表了「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再思」論文,將中國基督教教育的歷史演變放在宗教與社會的互動上,以及進一步以「全球地域化」的概念來檢視中國的基督教教育,如何塑造出具本土特色的教育。

吳教授説,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Fairbank)的沖擊-回應(Impact-Response)的研究典範,闡釋基督教來華的歷史進程。意思是説西方傳教士來華是將沖擊帶來中國,往後中國的改變便是中國面對西方沖擊後的一種回應。不過吳教授卻以相反的方向來看,他視傳教士將基督教教育搬進中國來,但在中國,基督教教育卻遇上了中國文化及連串社會運動的沖擊,因而作出自我調適和改進。吳教授認為,這些變革不單促使中國基督教教育脱離西方傳統基督教教育的模式,更使它逐漸邁向現代化、具本色化的基督教教育。

Think globally, Act locatlly
除此之外,他也應用近代學者們常用的「全球地域化」一概念來檢視中國基督教教育的本色化過程,基督教運動是屬於一種全球化的運動,正因為基督教會從起初所接受的大使命是「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將福音傳給萬民聽。」(馬太福音28:19)

若從全球地域化的觀點上看,必須「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既是一體化、又是多元化」。真正的「全球化」就應是「既有全球化的視野,又有地域性的關懷。(Think globally, Act locatlly)。

吳教授總括説,若是從「全球地域化」的角度看中國基督教教育的話,也是不能完全否定本土的文化,中國基督教教育必須滲入中國文化的元素,才會成為真正具中國特色的基督教教育。

信仰的啟蒙或教化?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宣教初期教育之工作探討
3月10日,下午部分的「台灣地區」研究,先由台灣神學院鄭仰恩教授發表「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宣教初期教育之工作探討」。鄭教授指,自19世紀下半葉起,英國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分別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文字傳播等工作在台灣開啓一波帶有「現代化」特質的宣教工作,這兩個宣教運動成果自1912年起因共同組織「台灣大會」而逐漸匯聚成流,成為現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前身。

綜觀歷史,長老教會不管到何處,總是將教育當作首要工作,這成為教會參與「台灣現代化」的主要媒介。教會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過程,藉著論壇、聖經研究、團契聚會、退修會、主日學、家庭分享等媒介來傳遞信仰內涵。更有系統的教育工作通過特定的教育機構如幼稚園、中小學校和大專院校等。

此外,不管南部或北部,台灣最早的教育機構都是為培育傳道人才的神學教育而設立的,兩位主要的它甯O英國長老教會的巴克禮牧師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牧師。而馬偕牧師在宣教過程中很早就提出了「本地化」的原則。他提出宣教師必須認同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北部最早成立的神學院是馬偕除了講授聖經與教義外,也兼授各種現代學科,包括地理、動植物、礦物、物理、化學、生理衞生、算術、醫學、音樂和體育等。

鄭教授總結説,綜觀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初期,南北兩地宣教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可以察覺這些工作所具有的現代化特質和原創性的教育文化。不過,在教育理念和實際運作上,這些工作的成效是兼有「啟蒙」和「教化」的意涵。

當天最後一個部分由著名德國《華裔學志》的負責人Roman Malek神父,透過簡報的形式,展出多幅珍貴的圖書資料,來介紹中國典籍中的耶穌形象,有助推動中西交流文化。

整個「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3月11日,由港、台兩地學者發表香港地區及台灣地區的中學研究後圓滿結束。
  •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City Director 白金銘(Jimmy Pak)2000年設立一家IT和商業顧問公司,5年前與職場學院(IMT)的創辦人保羅·史蒂文斯(Paul Stephen)建立了香港職場轉化學院。他在會上說,基督教信仰的企業家和社會業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廢除奴隸及讓小兒麻痺症消失。他相信基督徒聚在一起發揮影響力時能解決社會一些深層的問題。

  • 好萊塢明星分享洛杉磯大火動態 表示「我們信靠上帝」

    好萊塢明星克裡斯·帕拉特(Chris Pratt)在洛杉磯附近的野火發生後首次回到家中,並於1月22日更新了災後動態。這位直言不諱的基督徒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感謝大家的禱告和支持。他表示,盡管損失慘重,但「我們堅韌,並且信靠上帝,把這一切視為一種祝福。」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