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希牧師創辦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City Harvest Church),打造了新加坡最大的萬人教會,然而一度在事工高峯中迷失自我,讓他「贏得復興,贏得靈魂,卻失去自己的靈魂」,更因涉挪用教會鉅款的失信案而鎯鐺入獄。一場官司與三年半的牢獄生活,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生命,在上帝面前屈膝悔改,在牢獄中經歷屬靈重生。
今年5月初,他受邀在The Hope特會中與台灣著名牧師萬力豪面對面訪談,滿頭白髮的康希牧師全程面帶笑容,平靜、真摯地分享了這段咒詛變成祝福的經歷。
康希牧師於1989年以25歲之年創立城市豐收教會,創辦初期帶著20人開始,發展至座堂會友超過兩萬四千人,並曾創下5萬多人的最高出席紀錄,每週帶領400人決志,全盛時期主堂會連同分堂與聯盟教會大約有6萬會友,成為世界第九大教會。

在訪談中他談到「過去的康希」,形容為充滿憤怒、急躁,毫不留情。「很忙碌,也許不那麼快樂。」
「可以經歷復興,卻失去自己的靈魂。
康希牧師回憶他40多歲時,城巿豐收教會已是一間極成功的超大型教會,教會復興成為他唯一目標。他形容自己為「虛假的自我」,在成功的過程中極度渴望成功,變得自我和驕傲。作為有名的創辦者,他仿如攀上了世界的顛峯,但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靈魂:「我當時總是在憤怒,對愛我的人憤怒。」
他説:「我是完美主義者,不願意饒恕人。」
一次在室內體育館舉行的大型佈道會邀請了世界級的講員,連續四場都爆滿,「我在現場很興奮,檢查一切,確保椅子擺放整齊、音響、燈光一切都要完美。」但當發現一切未達預期時,他竟在後台召集所有教會領袖,大發雷霆:「我關上門,猛拍桌子,對他們大聲吼叫説:這算哪門子的卓越? 這是糕糟的服事!你們讓我丟臉,也讓教會蒙羞!這樣做不能讓神得榮耀!」
在憤怒中他甚至拿起桌子上的筆,直接丟向其中一位同工。回憶起這段往事,康希牧師的表情憂傷:「我深深傷害了他。他在教會成長,是一位非常忠心的牧者!此事以後,十年之久每次我走進房間他都想逃走。幸好他沒有辭職,但我知道我深深傷害了他。」
他説:「這就是我過去的樣子,我沒有任何自制力,我總是充滿憤怒。」
他追溯這種憤怒的根源,認為與成長環境有關:父母經常發怒,,教會的牧師也常常情緒失控。他也目睹一位生命導師憤怒時摔東西,潛移默化中讓他誤以為憤怒是「很酷」的:「我認為領袖就該這樣,這才是真正男子氣概。身為教會的使徒,就應該如此展示權威。……我覺得作為一個大型教會的主任牧師,我有絕對的權力展現個性,顯示誰才是老大。」
雖然事後常感到內疚,但面對重複發生的情況,他為自己找藉口:「我想這就是門訓,我也是這走過來的,我只不過是將這門訓傳承給別人。」直到一天,他讀到馬太福音中耶穌的話:「你們要學我的樣式,我心裡柔和謙卑」,驚醒了他,也破碎了他:「耶穌是柔和的,但我卻一點都不柔和。」
忙碌成了靈命的殺手。
萬力豪牧師曾提問,康希牧師是否因為承受眾人目光的壓力而導致陷入這樣的情況?康希牧師回應道:「似乎是畢德生曾説過:『忙碌是靈命成長的最大殺手。』 (Busyness is the greatest killer of spirituality) 當時的我太忙碌了,生活中毫無餘裕。我每天工作16小時,一週七天。早起晚睡,邊吃邊工作,甚至成為三家航空公司飛行裏數最高的乘客之一。無論是在車上還是去機場的路上,總有三位同工圍繞著我提問,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當時覺得我是為主工作,我很有生產力,我很有效率。」
當時,教會正處於顛峯期,發展勢頭不可阻擋。一次教會舉辦了大型特會,邀得布永康和趙鏞基等重量級講員,美國的三一電視台(Trinity Broadcasting Network) 專程到來現場直播這盛事。康希牧師回憶道:「那時候,感覺我們是無敵的。」
然而,現在回首過去,他坦言如果能重來一次,他不會那麼依賴這種「大動能」( big momentum),而是會更多地尋找「時刻」(big moment)。他深刻體會到缺乏節制的動能非常危險:「這就像毒品一樣,會讓人上癮,刺激腎上腺素飆升,讓你感到充滿力量,最終會停不下來。」在這種狀態下,他自以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但實際上,他卻將自己的位置置於神之上。「這太危險了,而這正是我當時的處境。」
他回顧時,當時的自己既沒有活在當下,也沒有帶領信徒活在當下,反倒讓他們成為為巨大異象而疲於奔命的工人,「每個人都疲憊了、枯竭了,我卻愚昧到沒有察覺。」
今天他會認為所有的異象和事工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更像耶穌。「一切事奉的根本,是塑造我們更像耶穌。而我過去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太過忙碌——忙碌成了我靈命的殺手。」
這樣的生活一度讓他感到充滿自我價值,但他忽略了自己必須放慢腳步。直到有一天,一切轟然崩塌。
在監獄裡,耶穌也與你同在。
2010年年中,城巿豐收教會爆出失信案。康希牧師及五名教會高層被控在2007至2009年兩年間挪用教會達5千萬坡幣資金支持其妻何耀珊稱為「跨界計劃」(Crossover Project)的音樂事業,並偽造賬目加以掩飾,最後六名教會領袖判罪入獄。成為新加坡自21世紀最大宗的刑事背信案。經上訴,康希牧師刑期由原來的8年減輕為3年6個月。入獄時他53歲。
對康希牧師來説,這起案件為教會、家庭和他個人帶來了整整十年的痛苦與磨難。他回憶道:「剛進去時,我的狀態一團糟。我非常疲憊。」審判持續了140天,在這場新加坡史上審訊期第二長的官司中,他身心耗盡。進入監獄後的頭三天,他在極度疲憊中昏睡了整整72小時,「我真的累壞了。」
讓他感到最折磨的,是案件上訴期間的不確定性。他無法確定自己最終會服刑多久,甚至還有謠言説他可能會被判處20年的刑期。「如果真的被關20年,那等我出來時已經70多歲了。到那時,我的兒子可能從小就不認識他的父親。而我還能回到教會的角色嗎?創立教會的那一代已經退休了,新的一代已經開始帶領教會,而他們對我毫無認識。我該怎麼辦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在他腦海裡盤旋,讓他深陷憂慮與不安。
意外地,他在獄中閲讀的第一本書——倪柝聲的馬太福音註釋書給了他極大的慰藉。書中有一句話恰好講出他的情況,擊中他的心——「在監獄裡,耶穌也與你同在」。
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耶穌的同在。「我知道耶穌在監獄裡也與我同在,我知道祂在動工,就算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每天都會沒事的,因為耶穌與我同在。」康希牧師回憶説:「當我讀到這裡,我忍不住哭了。」
我就是你的命定,難道還不夠嗎?
對康希牧師而言,入獄前九個月是最難熬的時光。「所有的問題都在我腦海中打轉:『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現在?主啊,我不是在為你作工嗎?我的將來該怎麼辦?』」
在那些充滿沮喪與懷疑的日子裡,康希牧師發現了自己裡頭最深的恐懼——害怕生命沒有意義與價值,害怕被歷史遺忘,害怕沒有人記得自己。他坦言,孤獨與監牢的環境讓他靈魂的醜陋一一浮現。「我內心對那些我懷恨的人逐一説教,憤怒不斷堆積——憤怒,再憤怒。我甚至對神吶喊:『那我的命定呢?』」
就在他憤怒的深坑中,一天,神對他説:「我就是你的命定,難道還不夠嗎?即使你什麼都沒有,只讓我成為你的命定,這是否足夠了?」這句話深深擊中了他的心。「那一刻,我對主説:『是的,主啊!我會對禰説一百萬次我願意:即使我什麼都沒有,耶穌,你就是我足夠的命定。』」
從那天起,他的人生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轉捩點。「我的整個人生都改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説到這裡他掏出紙巾,擦拭眼中的淚水。
安靜,是神最喜悦的聲音。
「沒有羞辱,就沒有謙卑。」這句亞維拉的德蘭修女名言,成為康希牧師生命中深刻的寫照。他坦言:「我從未想過自己能有第二次服侍的機會,更沒想到能再次為耶穌而活,這是一個極大的祝福。」
回首那段充滿羞辱與磨難的日子,他説:「我必須説,我遇見了神,並且與神摔跤。」這些經歷教會了他謙卑,也讓他學會放慢腳步與順服。他逐漸明白唯有被主的愛充滿、學會愛,才是一切事工的真正起點。「否則,一切都只是本末倒置。」
自此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顯著改變——更多的安靜與獨處。他在獄中學習到,放慢腳步到一個地步,當他完全安靜下來時,他聽見了神的聲音。他分享道:「我意識到我的整個屬靈旅程不只是一場大型表演。神不是要我成為一個名氣十足的牧師,也不是關乎有多少人在Youtube或Instagram上追蹤我。但祂要的是要好好愛我,並讓我享受祂的愛。」
他深刻體會到:「安靜,是神最喜悦的聲音。當我完全安靜下來的時候,甚至連音樂都不聽,祂會對我的靈魂大聲説話。我不再需要白噪音,也不需要外在的事物來啟動我的一天。我只要安靜,就能與神連結。」
康希牧師強調,獨處的真正意義在於單單為了與神相遇,「就在那完全的安靜與獨處當中,你遇見神。在那一刻,你的靈魂得到醫治。你活在當下,不再為未來的事焦慮。當然,你可以為未來禱告,但你的心是在當下,對神説:『主啊,我再次來到你的面前。』」
「就是我和禰(神),安靜與獨處。」他説。
少犯罪,少説話,多饒恕,不講八卦
監禁生活帶給他的其中一個重大改變是「零憤怒」。「坐牢之前的我,充滿憤怒,滿心苦毒。我腦海中有一本黑名單,記著所有傷害過我的人。」他回憶,在進監獄的那週,他看到朋友們在 Instagram 上分享度假和參加活動的照片,心中感到強烈的不平衡。作為他們的朋友和牧者,他非常生氣和敏感,因為他即將入獄,而他們卻無憂無慮。
在監獄裡,他每天都在學習釋放饒恕。他讀了一本馬丁·路德的書,路德每日省察自己的內心,像 X 光掃描一樣檢視靈魂,並向神懇求赦免。康希牧師也在監獄中操練這樣的習慣,他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內心,向神詢問是否對某些人存有苦毒、貪婪或憤怒。
「父啊,赦免我的罪,如同我赦免得罪我的人。」這樣的釋放饒恕禱告成為他每日的屬靈操練。監獄裡的環境充滿憤怒與暴力,每三天就會發生一起打鬥。然而,聖靈對他的呼召卻是要他成為完全相反的人——學習柔和與饒恕。
在監獄中,康希牧師也意外地學到另一項重要功課——停止八卦。由於囚犯們長期被關在牢房中無所事事,閒話成了日常的消遣。然而他堅持不參與任何閒話和八卦,幾年間操練「少犯罪,少説話,多聆聽,多去愛,多饒恕,不講八卦」。他分享道:「3年零6個月裡,我完全不談論其他教會在做什麼。因為在監獄裡根本沒有人在乎,也不再談論其他牧師、領袖或長老的閒話。我只單純地愛耶穌。哇,我真的感受到天堂!」
專注於如何在監獄中為耶穌發光
萬力豪牧師問:「你不確定什麼時候能出獄,或是你還有沒有機會再服侍,你有想過可能將來也沒辦法服侍了嗎?」
康希牧師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他學會了接受可能在監獄中度過20年,甚至再也無法參與事工的現實。「我來到一個地步,能夠接受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當牧師或講員。」這種心態的改變讓他專注於如何在監獄中為耶穌發光。
在監獄的禮拜中,他擔任吉他手、擺椅子,並鼓勵其他囚犯。他説:「我其實很享受那段時間,坐下來彈吉他。有些人會來找我,問我可以為他們禱告嗎?因為他們正經歷一些困難。」儘管監獄裡嚴格規定不能互相觸碰,他仍然靜靜為他們禱告。此外,他學會了以僕人的心態來服侍他人。「我真的很享受那段時間,我感受到在地如天。」
「監獄學堂」畢業:零憤怒,持續饒恕,擁有無限的耐心
獄中的生活充滿艱辛,康希牧師面對簡陋的飲食、沒有牀鋪和冷氣,還要忍受與家人分離的煎熬。他瘦了20公斤,但內心依然充滿喜樂,這份喜樂來自於安靜與獨處、讀神的話,以及彼此服侍和學習謙卑。「那是一種極大的喜樂。」
為了親近主,他每天清晨五點起來禱告。「我真的想要親自遇見主,不是為了佈道會或特會。我每週二、五禁食,只因我渴望更親近耶穌,操練靈命,對付我的老我。」
三年半的「監獄學堂」畢業後,康希牧師出獄,繼續擔任城巿豐收教會的主任牧師,但已經脱胎換骨。「我總是能微笑,我真的在監獄裡學會微笑,每天帶著笑容,零憤怒,持續饒恕,擁有無限的耐心。」
學會放手:神總是做得比我更好
在訪談中,他談到了「執著」的問題。他指出,許多人過於執著於服侍、成功、事業名聲,甚至婚姻和家庭,這些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偶像。「而最抓住我們的地方是——這些一開始會説我只是在旁邊陪你,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主角。最後你發現:這怎麼會成為我人生的驅動力呢?」
他提到,執著會帶來焦慮。「很多教會領袖活在焦慮中,擔心經費、人手是否足夠,是否能行得通。」康希牧師表示,過去2000年的屬靈偉人懂得放下。「我給自己一個挑戰:能不能更多放下。」
對他來説,最重要的就是他創立的教會,這也是首要放下的部分。在教會的管理、董事會運作和日程上,他與其他領袖共同決策,若他的建議被否決,他便退後。他把這視為「小實驗」——不強勢、不依賴責備、不那麼忙碌,只靠活出耶穌的樣式,看看教會是否仍會復興。
結果證明是肯定的。「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發現,當我能越放手,讓神更多地掌權,神總是做得比我更好,而我也變得更喜樂了。」
我們去年信主的人數是這幾年最多的,雖然主堂人數不如以前,但整個大家庭的總人數卻比以往更多。」
「過去的康希」已經過去式。他補充道:「而且我不再憤怒,每天都帶著笑容。我不再用威脅來帶領別人,現在有時間安靜讀經,真的變得更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