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主日學協會100週年禧慶教育講座「為主贏回下一代」,特別邀請在第二代牧養事工有多年經驗、本身也是4個孩子父親的李道宏牧師來台分享。
開場李牧師首先公佈一個驚人數字,根據追蹤調查發現,每四個在教會裡長大的孩子,到大三以後只剩一個還會去教會。「就連美國神召會都坦承教會裡有70%的第二代是流失的。」面對年輕族羣嚴重流失的問題,李牧師問道:責任是在誰的身上?
對此,李牧師以保羅在使徒行傳20章中擁抱一個失足掉落的孩子、使他再活過來為例,勸勉聽眾都有使第二代靈命再次復活的責任。跟著他將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畫成圖表,指出11歲前父母在孩子的信仰建造扮演關鍵角色,12歲以後培養良好的同儕關係變得十分重要。李牧師表示在13歲以前,信仰和信心的觀念就能夠建立,「若是失去這段時間,我們也失去我們的責任。」他並以神學家巴拿的研究發現17歲以前接觸福音、信主的機率達33%,17歲以後降到5%為證,強調學生工作的重要。
父母是信仰最好的媒介
父母到底在孩子靈命成長上扮演什麼角色?李牧師舉詩篇、出埃及記多處經文説道,父母應透過口述和讚美將信仰傳給下一代,並隨時預備孩子的提問。如同神吩咐以色列百姓當教導子女逾越節的涵義一樣,今天的父母也有這樣的責任,「講述神的作為絕不應光倚靠教會。」李牧師表示。
此外,他也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孩子都在看我們的信仰是不是真實的。」今天許多年輕人不願去教會,往往跟父母言行不一有關。父母是孩子信仰最好的媒介,所有成的屬靈教導、學習,其實並非言教,而是孩子模仿、看出來的。
總結時李牧師表示,信仰決不是隨緣或順其自然,神已經把生養及教育敬虔下一代的責任放在家庭裡,父母有責任讓孩子在每個可能機會認識神。當然這意謂父母需要更多心力的付出,「教養第二代不是現代方便麵的速食文化,那是一輩子的課」李牧師説。
孩子是教會的祝福
但教會也不能就此免於責任,李牧師以福音書中多處故事強調主耶穌看第二代極其寶貴。「而非像今天許多教會將之視為重擔,以『保姆』事工的心態來經營。」李牧師指出多數教會只關注成人事工的問題,「當時門徒們皆認為第二代事工不值得投資,因為回報有限。唯獨主將第二代視為祝福,要孩子到他那裡去。」
李牧師鼓勵教會應培養孩子從小開始服事,他表示自己在美國的教會,會找機會讓有心服事的高中生上台講道,藉此增加他們的歷練。李牧師也談到現今華人教會的矛盾,「就是父母願意孩子愛主,但不要太愛主,要是擔誤了學業怎麼辦?」對此李牧師以耶穌鼓勵少年財主,當捨己跟從他為例,説道主所要求的不僅是愛主,進一步還須委身、跟從,「如果神願使用他們,我們也應順服、鼓勵」。
最後李牧師表示希望透過兩天的講座,能喚醒大家對第二代事工的重視,進而明白第二代不僅是教會的未來,更是教會的現在。
李道宏牧師簡介:
李牧師出生第三代傳道人家庭,在美國就讀中學,行醫近二十年後全職服事。現任華人福音普傳會(華傳)「第二代宣教事工」主任及鳳凰城西北華人浸信會宣教牧師。結婚二十五年,育有四位子女。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