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是希伯来文??? ?? ? ? ( Ahavah )的音译,在旧约中是"爱"的意思,相当于新约希腊文"阿加佩"( ?γ?πη , agape ,有些人翻译为"爱加倍")。
我们用"雅和博"来强调爱者与被爱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把这种爱译为"圣爱",强调上帝对人的圣洁之爱,同时也强调人对上帝当有的圣洁之爱,把这种爱与各种违背上帝的污秽之爱分开 。
雅和博经学是西方改革宗正统神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本土化和处境化,运用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和术语,针对中国社会具体处境,把西方基督教神学用精确、全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形成中国以圣经为根本、以历代大公教会正传为参照的神学体系,从而装备中国教会在真理上扎根长进。
这一神学体系虽然也有自己的神学和宗派立场与归属,但却自觉地淡化、消除宗派性(改革宗与其他宗派)、地域性(西方与东方)和时代性(古代与现代)的壁垒,强调"圣而公之教会"、"圣而公之真理"与基督徒当有的"圣而公之生活",更多归回圣经本身,也就是"经学"。
"雅和博经学"强调以爱来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仁者无敌"(林前13);同时也强调"仁教心学,法治德政",贯穿古今中西圣贤之学的内在理路和精神。
雅和博经学的负担,是把圣经所启示、历代圣徒所传承的基督教正统神学引介到中国。不仅包括翻译层面,也包括创造性的转化,就是以圣经所启示的天道圣学为根基,吸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开花结果,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成全,也使基督教在整体上更加丰富成全。
林荣洪博士研究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教会与神学史时,强调:"一般晚清传教士的信息,都是偏重个人得救和品德修养,并且倾向出世思想。这些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认识不多,也难以放下西方文化的包袱,所讲的与中国人的心理及思想形式格格不入,根本无法与本土文化融合贯通,本色神学的建造便有待于中国信徒的努力。" 1 陈宗清牧师更深入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宣教,耕耘华人心田"的异象,主张"基督徒勇敢地面对新儒家,进行对话", 2 从而建构合乎中国文化情境的中国基督教神学。
本文介绍的雅和博经学,就是将基督教神学本土化的一种努力。
和而不同之"和"
作为基督徒,在文化交流和宗教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真理的原则,又要尊重、理解对方的立场;在相互尊重、理解、争论、宽容中,达成更多共识。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对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雅和博经学所采取的立场,就是和而不同、会通成全的模式。
1. "和"
"和"所注重的,是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内在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而其根源,就是上帝的启示和人性的倾向。
上帝的启示有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之分。特殊启示是上帝藉著众先知和使徒、更是透过耶稣基督所晓喻我们的,记录在圣经之中;普遍启示则是上帝在自然和历史中彰显自己和祂的旨意。这两种启示的本质有别,前者具直接性和救赎性,后者则具间接性和保守性;但两者皆出于上帝,内容都是上帝的恩典。诚如巴文克所言:"正是因为有了普遍启示,特殊启示才成为可能。普遍启示为特殊启示预备道路,并在后来的日子支持它;而特殊恩典反过来引领普遍恩典,恢复其本色,使其发挥作用。最后,这两种启示都是以保守人类为目的,前者看顾人,后者拯救人,如此达到荣耀上帝的目的。" 4
掌握特殊启示与普遍启示的这一划分和异同,乃是正确看待基督教和异教文化之关系的关键。我们既要坦率承认,异教文化中有来自普遍启示的亮光,也要坚决强调,只有圣经才是上帝赐给人的可靠特殊启示,明确阐述上帝拯救的旨意。
十七世纪清教徒经典之作"威斯敏斯德信条"如此界定:"自然之光和创造、护理之工,原彰显上帝的慈爱、智慧和权能,使人无可推诿;但它们并不足以将那得救所必需的对上帝及其旨意的知识给与人;所以主乐意多次多方将自己启示出来,向教会晓喻祂的旨意;以后主为了更好地保守并传扬真理,且为了更加坚立教会,安慰教会,抵挡肉体的败坏以及撒但和世界的毒害,遂使全部启示笔之于书。因此,圣经乃为至要,应为上帝从前向祂百姓启示自己旨意的方法。如今已经止息了。" 5
以圣经的权威性和独特性为前提,才能有根有基地与各种异教文化进行沟通和转化。因此,我们既要为来自特殊恩典的特殊启示而感恩,也要为异教文化中来自上帝普遍恩典的普遍启示而感恩,因为"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17)。
人人都有宗教心、宗教意识、宗教信仰,这是人心共有的内在倾向。任何一种能存续千年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一笔封杀。中国文化不仅延续几千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且影响周边日本、朝鲜、泰国等,这一文化必有深层的结构和整全的体系,也必有卓越辉煌之处,我们当本著谦卑和感恩之心尊重、学习和吸收。
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和"上,我们特别强调"中国的正统文化最重伦理,基督教也是一种伦理的宗教。" 6 当然,基督教不仅是伦理性的宗教,更具有独特的超验性、拯救性。最终而言,基督教与儒家的伦理观有著本质性的差异。基督教的伦理观是以上帝为中心、以启示的律法为标准,是神本主义、神法论的伦理观;而儒家伦理虽有天道天理之说,但更多倾向于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人本主义的伦理观。但是,以十诫为主的道德律,乃是中国人和全世界所有人都遵行的敬天爱人基本法则,这是普世性的。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强调道德的"金律":"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这与孔子所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的道德原则完全契合。
2. "不同"
"不同"是指具体的主张和外在的制度与作法。容忍"不同"的存在,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 耶稣基督在麦子与稗子的比喻中,强调上帝的计划也是如此:"容这两样一起长,等著收割"(马太福音13:30)。世界和教会的历史中,充满了把别人当作"稗子"而加以薅出的例子, 自以为在替天行道,消灭异端,实际上是相互吞咬,一同灭亡。因此,无论面对任何思想(即使是全然异教),我们都当予以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免得自己代替上帝施行审判,"行义过分","自取败亡"(传道书7:16) 。
在对待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上,我们注意到三点。首先,雅和博经学承认,儒释道文化中有来自上帝普遍启示的亮光,有真理的成份; 8 其次,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佛教能溶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当今,儒家不宜以政治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基督教进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因此,基督教实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发展中,基督教亦做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这些历史不容否定。因此,基督教应被视为中国文化大家庭理所当然的成员。在中国宗教与文化多元并存的处境中,基督教既要争取自身的发展,也要尊重其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和而不同之"不同"
"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基督教大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以和平的方式共存同长,直到"上帝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罗马书2:16)。而所谓"不同",有多种层次。
1. 本质性对立
本质性的对立( the essential antithesis )首先体现在思维的前提。 9 基督徒的思维是以上帝所启示的圣经为最高标准,而儒释道各有自己的经典。基督徒深信"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3:16)。儒释道的经典之作则是人的作品,充满了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孔子念念不忘的"礼"中,蕴含君主专制的暴戾和杀伐之气:"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而非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10 这样专横的礼法,当代儒家人士也不会主张回归。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强调圣经启示的无谬性、权威性和独特性,不可在真理上走混合、妥协的道路。
2. 世界观不同
这种对立体现在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包括形而上、认识论、伦理学、历史观与灵修论五大部分。
在形而上方面,基督教明确强调独一上帝论,儒家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对于上帝的位格和属性多有模糊和争议之处。在认识论上,儒家更多注重人的直觉性认识,而圣经则强调上帝的启示。在伦理学上,儒家缺乏上帝所启示的明确标准,而基督教则有上帝所启示的十诫综括述道德律。在历史观上,儒家强调大同社会,但这不过是人的理想,而基督教则有上帝所明确启示的创造、救赎与成全的进程。在灵修论上,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行,而基督教则强调在基督里通过圣灵的大能不断胜过自身。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圣经世界观的独特性。正如陈宗清牧师所说:"我们必须肯定圣经的世界观,因为这是最终的仲裁,能判断其他受世俗文化影响的世界观。" 11
3. 基督教之排他性
唯独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上帝所设立具绝对性、超验性、普遍性的道德法则,放诸四海而皆准。儒释道虽然也劝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对善恶的标准却缺乏来自上帝的启示。上帝把道德法则置于人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意识已经非常模糊扭曲,不足以作为建立真正文明的基础。中国历代政权更迭时,均出现大规模人吃人、人害人的残暴,充分证明人性本身的败坏。圣经不仅向人启示了明确的道德法则,更强调:上帝通过圣灵把律法铭刻在人的心中,使信徒甘心乐意地遵行祂的律法。
4. 耶稣基督的独特性
最最重要的是:基督教高举耶稣基督为个人和全世界唯一的救主,"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传4:12);"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摩太前书2:5)。
儒教缺乏拯救性,不管是称义还是成圣,都依靠自身的道德修行。明朝到华宣教的利马窦神父指出:"吾窥贵邦儒者,病正在此。常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主,又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 12
5. 基督教的吸引力
在宗教与文化多元并存的处境中,基督教要清醒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美德和善行,吸引人归向圣经所启示独一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不是通过暴力和政治,而是通过圣灵对心灵的重生之工,以及基督徒以身作则的道化世界。摩西的话含意与此相仿:"我照著耶和华我上帝所吩咐的,将律例典章教训你们,使你们在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他们听见这一切律例,必说: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聪明。哪一大国的人有上帝与他们相近,像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在我们求告他的时候与我们相近呢?又哪一大国有这样公义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们面前所陈明的这一切律法呢?"(申命记4:5-8)。我们要深信:唯独上帝能够改变人心,祂的话语大有力量,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和文化,兴起发光。这样就必吸引世人,以致归荣耀给上帝。
6. 宗教冲突的本源
从清末开始,中国屡次出现"国学热",热衷者往往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或基督教互相冲突。其实,"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义的冲突,而不是笼统的西方文明,更不是基督教文明。" 13 如果我们不去面对中国几千年来盛行的专制与暴政,不深刻地反思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非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变本加厉地攻击西方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只能让人觉得,这不过是别有用心、为虎作伥而已。
对基督徒而言,如果我们淡化基督教特殊启示的重要性、耶稣基督的救赎之工与圣灵改变人心的大能,一味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就是丧失了"盐味",必然会被践踏在人的脚下(马太福音5:13)。另外,基督徒不了解、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信奉者,也常是过去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应当注意避免。
会通成全之"会通"
会通是成全的必经之路,成全是会通的最终方向。在对待中国文化上,我们当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成全代替摧毁。 14 "会通"所注重的,是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过程中,我们当有谦卑、开放、严谨并尊重的心态。
1. 谦卑的心态
会通首先要求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不过是蒙恩的罪人,地位并不比其他宗教的信徒更高。使徒保罗强调:"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罗马书3:9)。儒释道所代表的不仅是文化,也包括信仰这些文化的人。我们要向他们见证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信仰,不能持居高临下的态度。约翰?牛顿在警戒某些极端改革宗人士的时候指出:"自义也可因教义而滋生,正如行为一样。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装满正统教义,他的心仍是法利赛人的心。最优秀的人身上也有这样的毒酵,对手受到嘲讽就喜形于色,感到自己的判断更高超。大多数争议都沈浸在此类毒酵之中,很少有好果子。这些争议本来应当说服别人,结果却是刺激别人;本来应当造就别人,结果却是使人自高自大。" 15 基督徒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和不信的人接触时更易如此,实当慎之戒之。
2. 开放的心态
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相信其他宗教和文化中有真理的成分,能够借鉴和吸收。上帝常常赐给外邦人某些学问,促使我们谦卑地向他们学习。圣经曾说:"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使徒行传7:22)。若否认外邦人身上有可以学习之处,便是傲慢无知地否定上帝的恩典。
3. 严谨的心态
我们要用严谨的心态来学习圣经及其教训,也要以严谨的态度来了解其他宗教的内容,不可"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摩太前书1:7)。任何信仰都有宗派和传承,基督教如此,其他宗教亦然。儒道释内部非常复杂,例如,儒家有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和当代以牟宗三等为代表的新儒学;道教有全真派和正一派等等;佛教则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之分。我们不可泛泛而论,无的放矢。
4. 尊重的心态
既然人心的归正是圣灵的工作,我们就不必想方设法去诱使或迫使人改宗归信。关键是要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用美德和善行来感化他人。"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3:15)。我们既然相信救恩完全是上帝的工作,不在于个人意志的抉择,就不要在信仰问题上勉强任何人。
会通成全之"成全"
"成全"所注重的,是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积极潜质得以发扬,不足成分得以补足。 16
1. 成全的模式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是要摧毁中国文化,也不是蔑视中国文化,而是从普遍恩典和启示的角度,视中国文化为正在发展过程中,进而起到补充和升华的作用。改革宗正统神学所阐明的恢宏神学和思想体系,确实做到了儒家所追求的"天道性命相贯通",完全能够联儒化儒,成就中国仁人志士几千年求而不得的君子品格和大同理想。 17
2. 共生的模式
耶稣基督在撒种的比喻中说明,世上有"麦子"也有"稗子",而上帝的护理则是"容这两样一齐长,等著收割"(马太福音13:30)。我们称此为"共生"模式。中国文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诚如林则徐的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既然能够容纳佛教,当然也能容纳基督教。关键是基督教本身要摆正位置,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信靠上帝,发展自身,像芥菜种一样长成大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又像面酵一样,把"全团都发起来"(马太福音13:32, 33)。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关系的五大原则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成为其中主流,就要积极从圣经的天道文化出发,来认识中国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丰富并发展中国文化,同时也使基督教在中国具体的文化处境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曾有文字狱、酷刑、株连、太监、裹脚、纳妾、皇帝独尊等丑陋现象,西方文化也有类似的丑恶,如妇女束胸、十字军东侵、宗教裁判、火刑、贩奴、集中营等等。然而,这些都是文化发展中可以克服的。
1. 承认中国文化的伟大性
基督教传到中国时所面对的文化,不像在其他地方,如,欧洲中世纪开始时的游牧文化,或非洲和美洲蛮荒阶段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古老、先进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在中国已有自己的经典体系、祭司体系,曾取得政权,影响整个社会。历代不断有博学多识的高僧大德,薪火相传,代代积累,形成了恢宏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绝不能心存藐视,必须谦卑地承认其伟大之处。当年阿奎那钦佩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恢宏,在《神学大全》中始终称其为"独一的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 ),多方引用他的言论。同样,我们也当承认孔子、庄子、老子等经典思想家的卓见。一位多年在华宣教的美国长老会宣教士曾说:"中国是不可轻忽的,中国人也是不可藐视的,将来他们都入了基督教,用中国本国的文化,就如同肥地接受了好种子,加以研究栽培变化,必开出一朵中国花的基督教和中国果的基督精义来。" 18
2. 珍惜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儒释道都曾经成为全国范围的主流思想或宗教。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儒家对佛教的排挤和打击,但大多时候各种宗教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很多大学问家对儒释道兼容并蓄。基督教当然应以圣经为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标准,但在坚持基要真理的前提下,仍然要谦卑地吸取各家之长,更好地认识、表达、实行圣经所启示的真理。
若没有对希腊哲学的学习和吸收,就没有现今的西方基督教神学和教会。同样,没有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也就不会有中国教会和神学的发展。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人权、法治、宪政、自由、民主等核心价值相容?余英时先生强调:"最好的途径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特别是中国宗教气氛的宽容性,儒释道基本上被视为一体。在这种宗教的宽容精神下,基督教及其影响下形成的西方核心价值,都能融进中国文化! 19
3. 强调中国文化的伦理性
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是伦理性的文化,特别重视伦常关系及个人修养。儒家强调"三纲五常",核心就是彼此的道德责任,这其实是来自常识性的智慧。"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0 这也是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所强调的公义观,就是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同时,儒家所强调的这种伦理性也以律法为标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1 这种伦理性和法理性,亦是基督教所强调的。
4. 拓展中国文化的普世性
如今,西方基督教文明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等,成为公认的普世价值。其实,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此类普世价值的成分或种籽,只不过没有具体地展开。比如,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孔孟所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等。虽然有些心胸狭隘的"小儒"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民族的所有物",但这本身并不合乎孔孟之道!唐君毅先生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强调:"人心人性自有其同处,而其思想自然冥合。" 22 陆九渊亦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 23
过去,基督教思想曾将希腊文化更新,"早期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的术语虽然采用了希腊的形式,用‘希腊的语言\'变大基督信仰的本质,然而也应该看到,在这种表述之中,希腊文化获得了一种更富大公性的境界。" 24 今天,基督教能够帮助中国文化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牢笼,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5 、提升中国文化的超验性
当年,"希腊哲学在犹太传统(旧约和新约)的框架内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正如古典希腊哲学和希腊化哲学都得益于非希腊的文明,例如埃及、西亚文明一样。" 25 同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提升,绝不意味著中国文化的消亡,而是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中国文化对伦理和劳动的重视),同时,使其劣势或不足也得到补足和成全──尤其是在超验性方面。
儒家对于灵魂的不朽性缺乏阐述和强调;佛教进入中国,在极大程度上补足了中国固有文化对灵魂的忽略。但是,佛教在本质上是无神的,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儒家文化对超验的上帝、律法和救主的空白和缺乏。因此可见,佛教使得中国文化开始正视"灵魂"的问题,而基督教则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真正的"灵魂"──就是在基督耶稣里的新生命。
基督教为中国文化所提供的"灵魂"不是单薄、抽像、神秘莫测的,而是在具体历史氛围中的上帝、律法和救主。上帝是创造天地的上帝,也是爱顾世界的上帝,祂所启示的律法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马书7:12),是人人都当遵守的天则天理。更重要的是,上帝是拯救罪人的上帝。所以,基督教不仅不会摧毁中国传统文化,反而能够使中国文化更上一层楼,在普遍启示的基础上得蒙特殊启示的光照,更加整全和深入,甚至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焕发崭新的活力,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所渴慕的真正"新文化"。
(本文蒙允转自《恩福杂志》,作者王志勇牧师现任主恩基督教会主任牧师)
注: 1. 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76页。 2. 陈宗清:《宇宙本体探究:基督教与新儒家的比较》,362页。 3. 《论语?子路》。 4. 巴文克:《我们合理的信仰》,16页。 5. 王志勇:《清教徒之约》,66页。 6. 封尚礼:《中国文化的正反和》,303页。 7. 《论语?卫灵公》。 8. 参 William Masselink, General Revelation and Common Grace; Cornelius Van Til, Common Grace and The Gospel . 9. 参 Gary DeMar, ed. Pushing the Antithesis: The Apologetic Methodology of Greg L. Bahnsen . 10. 《礼记?王制》。 11. 陈宗清:同前,355页。 12. 利马窦:《天主实义》,第2卷。 13. 黄保罗,"全球化下基督教对中国形像之塑造的影响",李灵、曾庆升D编:《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与社会》,83页。 14. 章力生:《本土神学批判》(1984年); 何世明:《中华基督教融贯神学刍议》;蔡仁厚、周联华、梁燕城:《会通与转化--基督教与新儒家的对话》;远志明:《神州忏悔录--上帝与五千年中国》,增订版;王敬之:《上帝与中国古人》;谢文郁:《失魂与还魂--中国文化的困惑与出路》。 15. John Newton , " On Controversy," in The Works of John Newton , 6 vols . 1:245. 16. 陈荣毅、王忠欣等:《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更新的神学思考》;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更新之路》;温以诺:《破旧与立新--中色基督教神学初探》。 17. 罗秉祥、谢文郁主编:《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 18. 连警斋:《郭显德牧师行传》,419页。 19. 余英时:《人文?民主?思想》。 20. 《论语?颜渊十一》。 21. 《论语?颜渊十二》。 22.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一,11页。 23.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陆九渊传〉。 24. 章雪富:《希腊哲学的Bing和早期基督家的上帝观》,31页。 25. 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章雪富:《希腊哲学史》,4卷下册,1408页。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