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最新的44期《举目》邀请多位教牧传道撰文讨论"如何塑造80后的年轻人成为基督门徒"。 温哥华信友堂英语及青年事工主任曾劭恺传道的《摘去无用的叶子》以自身经历及牧会心得给予紧贴现实的分析及落实的建议。
曾劭恺传道本身亦属于"80后",1981年出生于台湾,12岁时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因此,他在北美的80后中,介于"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和"以中文为主要语言"之间。
曾传道5年前成为聚会已有十多年的温哥华信友堂教牧。信友堂是一间以中国大陆移民为主的中型教会(约500人),90%以上的会友,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
现今除负责英语崇拜外,他还负责两个青年团契:一个团契的主要成员是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第二代80后、90后;另一个是中文为主要语言的"提摩太团契",成员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及专业人士80后居多,亦有少数来自台湾及中国大陆的第二代80后、90后移民。
80后年轻知识份子信仰特质
曾传道先提出两个观察,一是美东、美西和温哥华各自几间教会80后的知识、经济等背景。二是这几个不同地区的80后信仰特质、生活见证的差异。
曾传道描述了他对信仰态度较严肃认真的80后的观察,"他们对于护教性的资讯颇感兴趣,但最吸引他们的,是福音本身,以及信徒的生活。有时不需要辩驳进化论、无神论等,因为大部分的慕道友并不受这些理论的捆绑。十字架、因信称义等福音资讯本身,就足以吸引这些80后归主。"
曾传道还提到,海外80后知识分子中也有人很在乎信仰中的理性层面。他们时常集体报名参加神学课程,并自行成立了一个读书会,研读巴刻《认识神》、鲁益师《反噗归真》等书。也有人计划去读神学院,不是为了从事牧职业,而是为了更加明白信仰。
这些年轻知识份子信了主之后,很快就把教会当成他们生活的重心。许多慕道友在团契信主,是被团契中的信徒生活所吸引。年轻知识份子也很有传福音热情,甚至几位返回国内工作也很快就投入当地教会的事奉及福音工作。
对应危机 强调"真实的信仰"
然而,曾传道强调了"真实的信仰"的重要性。他表示,"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借由教会中的表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也有"高频率的聚会、繁重的事奉、火热的团契文化,虽然能够帮助信徒建立敬虔的外在行为与习惯,却也可能使他们忽略内在的灵命。"而最大的危机是,"有些人可能因著外在的、火热的教会生活,而自我感觉良好,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灵的贫穷。还有些人也许自我陶醉于所谓的『属灵生活』,而忽略了需要对付的罪"。
曾传道也解释"真实的信仰","不会以敬虔的表现来换取弟兄姊妹的肯定与接纳"、 "不以敬虔的外表而自满、不以外在的表现自欺、不以活跃的教会生活取代内在的属灵生命"及"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罪与懒惰"。
最后,曾传道强调,对于带领80后的教会生活这种处境,"因信称义" 真理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阅读曾传道分享全文,欢迎浏览 《摘去无用的叶子》
海外80后信仰处境:活跃教会生活不能取代真实信仰
李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