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最新的44期《舉目》邀請多位教牧傳道撰文討論「如何塑造80後的年輕人成為基督門徒」。 温哥華信友堂英語及青年事工主任曾劭愷傳道的《摘去無用的葉子》以自身經歷及牧會心得給予緊貼現實的分析及落實的建議。
曾劭愷傳道本身亦屬於「80後」,1981年出生於台灣,12歲時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因此,他在北美的80後中,介於「以英文為主要語言」和「以中文為主要語言」之間。
曾傳道5年前成為聚會已有十多年的温哥華信友堂教牧。信友堂是一間以中國大陸移民為主的中型教會(約500人),90%以上的會友,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
現今除負責英語崇拜外,他還負責兩個青年團契:一個團契的主要成員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第二代80後、90後;另一個是中文為主要語言的「提摩太團契」,成員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及專業人士80後居多,亦有少數來自台灣及中國大陸的第二代80後、90後移民。
80後年輕知識份子信仰特質
曾傳道先提出兩個觀察,一是美東、美西和温哥華各自幾間教會80後的知識、經濟等背景。二是這幾個不同地區的80後信仰特質、生活見證的差異。
曾傳道描述了他對信仰態度較嚴肅認真的80後的觀察,「他們對於護教性的資訊頗感興趣,但最吸引他們的,是福音本身,以及信徒的生活。有時不需要辯駁進化論、無神論等,因為大部分的慕道友並不受這些理論的捆綁。十字架、因信稱義等福音資訊本身,就足以吸引這些80後歸主。」
曾傳道還提到,海外80後知識分子中也有人很在乎信仰中的理性層面。他們時常集體報名參加神學課程,並自行成立了一個讀書會,研讀巴刻《認識神》、魯益師《反噗歸真》等書。也有人計畫去讀神學院,不是為了從事牧職業,而是為了更加明白信仰。
這些年輕知識份子信了主之後,很快就把教會當成他們生活的重心。许多慕道友在團契信主,是被團契中的信徒生活所吸引。年輕知識份子也很有傳福音熱情,甚至幾位返回國內工作也很快就投入當地教會的事奉及福音工作。
對應危機 強調「真實的信仰」
然而,曾傳道強調了「真實的信仰」的重要性。他表示,「有些人會不自覺地藉由教會中的表現,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也有「高頻率的聚會、繁重的事奉、火熱的團契文化,雖然能夠幫助信徒建立敬虔的外在行為與習慣,卻也可能使他們忽略內在的靈命。」而最大的危機是,「有些人可能因著外在的、火熱的教會生活,而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心靈的貧窮。還有些人也许自我陶醉於所謂的『屬靈生活』,而忽略了需要對付的罪」。
曾傳道也解釋「真實的信仰」,「不會以敬虔的表現來換取弟兄姊妹的肯定與接納」、 「不以敬虔的外表而自滿、不以外在的表現自欺、不以活躍的教會生活取代內在的屬靈生命」及「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罪與懶惰」。
最後,曾傳道強調,對於帶領80後的教會生活這種處境,「因信稱義」 真理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阅讀曾傳道分享全文,歡迎瀏覽 《摘去無用的葉子》
海外80後信仰處境:活躍教會生活不能取代真實信仰
李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