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田浸信會任牧職的俊才牧師青年時期曾赴澳門開荒,並成建立教會並交棒給當地青年領袖。在本港面對宣教士老化大患之際,連牧師透過香港浸信差會刊物《浸傳網》上借自己的經歷反思青年宣教的優勢與隱憂,並認為「優勢遠多於隱憂」,望拋磚引玉供差傳領袖作參考。
廿歲青年隊伍澳門開荒
連俊才牧師1988年廿歲出頭之時響應牧者挑戰,與另外六位青年隊員赴澳門開荒,建立教會。當時他們只備少量金錢及一個舊電飯烋,便憑著信心「勇闖濠江」。七名青年在9月5日清晨5時跪在地上禱告,開始了宣教的生活。
他表示當時一切從零開始,他們沒有香港母會經濟支持,沒有教會組織,亦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第一年開荒的日子生活相當簡樸,努力同心禱告、跑步鍛鍊、默想聖經,並以街頭佈道、集體敬拜、家庭探訪、主聚會等事奉,他形容當時過的是「仿如修道院式的生活」。
他們特別以足球外展活動接觸青少年,常與中學生進行五人足球比賽,與他們建立關係。結果一兩年間已建立了一羣每週聚會的青年信徒。在十多年的事奉下,其中數人後來獻身全時間事奉,澳門的教會亦交棒給當地的青年領袖,連牧師在外宣教14年,成身退。
青年宣教的隱憂
連俊才以自身經歷總結出青年宣教的優勢與隱憂。
「不成熟」青年人宣教最大的隱憂。由於缺乏足夠神學或宣教裝備,青年容易墮入偏激或錯誤的真理觀,這是佈道牧養的「致命傷」;此外青年人人生噢淺,待人接物難免不夠成,並在不同文化生活中自我為中心,缺乏忍耐,令人際關係易出問題。
青年人血氣方剛,男女關係和性的誘惑亦不能忽視。青年男性容易吸引當地異性進入戀愛關係,孤單的男性亦容易陷入性沉溺,都是足以致命的隱憂。
但連牧師認為團隊宣教、工場前的訓練及前線後方的督導守望等能幫助避免或解決以上隱憂,而他認為青年人宣教的優勢遠多於弊。
青年宣教的優勢
連俊才牧師表示青年人可塑性相當強,只要接受了宣教挑戰,他們不單會勇於前進,亦較成年人容易接受督導和教導,並對不同文化語言生活更容易適應,短時間便能投入宣教事工。
此外他們精力旺盛、創意靈活亦是成年人望塵莫及的優勢。連牧師當年與團隊每天早上五時起牀後三小時跪地禱告,跑步半小時,並每日兩次街頭佈道,一年幾年帶領宿營,常常談話到夜半,精力無疑勝不少成年人。此外他們一般是未婚青年,生活節奏可因應事工需要而靈活安排,青年人亦在事工上更有創意,當年連牧師的籃球福音事工可算是創新之舉。
年青人大膽勇敢,容易接受別人挑戰,願意長時間委身外地,也不懼沒固定和足夠收入。連牧師在澳門宣教期間亦曾要面對黑社會分子恐嚇,為人驅魔趕鬼,亦經歷身份身文的貧窮,他表示,一切都靠主經過難關。
由熱血青年領青年人歸主,能建立朋輩「埋身」栽培和師徒關係,並不難建立青年領袖。連牧師認為鼓勵青年領袖接棒領導自己的教會可令宣教士建立的教會有持續的發展,相當理想。
最後他認為,宣教經驗本身對青年宣教士自己有無盡的影響,無論是生命操練、生活閲歷、事奉經驗等都成為寶貴的人生經歷,對日後任何崗位的事奉都能成為助力。
連牧師盼望自己的經歷和分享能激起廿一世紀e世代的青年門徒大膽參與外地宣教,並幫助宣教前輩嚴謹探討青年宣教的重要課題,造就更多青年宣教士。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