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旧约里有三卷智慧文学,《箴言》、《约伯记》和《传道书》。这三卷书体现三种不同层面的智慧,帮助我们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挑战。当一位牧者处于牧会的不同阶段时,需要这些不同层面的智慧来应对。
平常、反常、无常的智慧
《箴言》体现平常的智慧,针对EQ的层面(Emotion Quotient,情绪商数),教导我们在无风无雨的状况中,如何培养属神的品格。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在适合的地方和时候说适合的话,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作出适当的回应。
《约伯记》体现反常的智慧。当我们生命面临危机和试炼,当我们的神观和我们熟知的世界倒塌时,要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卷书针对AQ的层面(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数),即面对困境时需要的智慧。在《约伯记》的反常智慧中,《箴言》的平常智慧,是完全不适用的。其实,约伯三位朋友的神学立场并非不正确,但是他们采取《箴言》的立场,千篇一律地来解说所有的处境,可惜不能帮助约伯。
《传道书》体现无常的人生,针对UQ(Uncertainty Quotient,不确定商数),教导人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有许多的"不知道",例如人不知道明天,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不知道神所有的作为,也不能查透神的心意。在《传道书》中,我们看到人的有限和神的无限,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不知道"的未来呢?
牧会的初期、中期、后期
从这三卷智慧书看牧者的生涯,即牧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恰好与三卷书相互平行。《箴言》好比牧会或服事神的初期,我们充满理想,愿为神图谋大事,看事情黑白分明,充满"我能做"(I can)的想法;认为靠著主耶稣的恩典和力量,可以做所有的事情。
但是在牧会中期,我们却如同《约伯记》一样面临四面楚歌,感受到许多伤害和批评。我们发现许多事情"我不能做"(I can’t)。例如,我们不能让每位会友都快乐,我们不能让长职都同意自己的异象。
《传道书》象征牧会的后期。在这个阶段,传道者认识到甚么事自己可以做,甚么事自己不能做;在知道理想的同时,也认识到现实,这就是活出智慧的人生。这个阶段可以用"我有所能、也有所不能"(I can & I can’t)来总结。在经历完理想主义和四面楚歌后,我们重整信仰生活,对牧会和神有不同的透视。
其实, 这三个阶段,牧者都需要经历。"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在我们人生的每个季节,神都有祂的旨意。从《箴言》到《约伯记》、再到《传道书》,是一个品格和灵命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箴言》的阶段,我们就没有理想和盼望,就无法向前行。如果没有《约伯记》的四面楚歌,我们就无法真正地经历神、倚靠神。如果没有《传道书》时期,我们就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不能平衡理想和现实,更不能将经历和智慧传承给下一代。
从终点看人生
"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甚么益处呢?"(传3:9)。这节经文回应了3:1,说明每个人生阶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益处"的希伯来文原文意思是"留下来"(yithron),和"虚空"(hevel) 相对。"虚空"并不代表"没有意义",而是"蒸汽"、"很快就消失不见"的意思,"虚空"是一种抓不住的感觉。人都想抓住、留下一些事情,"虚空"却是想抓却抓不住。
今天我们想抓住甚么?很多时候,我们想抓住会友的心、长职的心、神的心,想抓住金钱和健康。《传道书》教导我们从终点看人生,指出人生各个阶段想抓住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从终点看人生,我们会平衡理想和现实,知道甚么抓不住,甚么会留下来。例如,会友的批评是会过去的,在永恒的国度里,一个人的批评是不足为道的事。从终点看人生,我们当问这一生可以留下甚么。我们在生命中的见证、触摸到的人以及传福音的种子,都是可以留下来的。在牧会一段时间后,我们应当试著从终点看事情,明白要抓住甚么,要留下甚么。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今天,无论我们在牧会的哪个阶段,神在每个季节都有美好的心意,祂也会藉著每个季节,使其成为对牧者美好的祝福。
(注:本文转自《正道院训》,题目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