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他的说法,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同意。是的,没有人希望体育比赛没完没了,但我们只是希望看到今届世界杯足球赛圆满结束,我们仍然希望这个令人血脉贲张的游戏在四年后继续进行,四年之后又再四年。在心底深处,我们希望好东西永不止息,永远没有曲终人散。
接受死亡为最终目的,这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却令人难以下咽。埃尔曼(Bart Ehrman)博士本来是一个保守派基督徒,后来他质疑圣经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最后他放弃了信仰。他写了许多书,指出圣经的不一致和基督教信仰尚未解决的难题,其中一本书是:《上帝的难题:圣经未能回答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受苦?》以下这问题反复地出现在书末:"这又有什么意义呢?"(What is the point?)无论你在今生积累了多少财富,你不能在死后带走它,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管你学到多少知识,死亡将结束一切,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埃尔曼给予读者这建议:当你一息尚存,去旅行吧!去参观博物馆吧!去享受生活吧!我为他的失望而感到很失望,他拆毁了基督教信仰后,却没有提供了一个比基督教更好的答案,面对死亡否定一切,他不能指出什么是生命的目的,他只能问:"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死亡而带来的焦虑,一切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心灵,一个世纪以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发现,我们的潜意识不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这种否定和恐惧统治著我们的生活。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这说法,例如存在心理学家欧文‧亚隆(Irvin Yalom)说:"死亡的恐怖无处不在,其幅度非常广泛,人类消耗了大量精力去拒绝死亡。"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CarlJung)也说:生活的恐惧是源于恐惧到地狱的旅程。
总之,巴吉尼和埃尔曼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前者告诉我们:结束就是结束,而后者则告诉我们:到达终点前要尽量享受生活。但是,在生命结束后还有什么吗?死亡会导向一个新的开端吗?在此我举出迈克尔多德(Michael Dowd)牧师的一段文字,来结束这篇文章: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是庆祝一个普遍的真理,这真理就是,死亡是通往更伟大的生命之门。
作者简介
余创豪(Chong Ho [Alex] Yu)是美国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教育心理学博士及哲学博士,现任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学系副教授和大学统计顾问,其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测量,跨文化比较,宗教心理学,量化分析之哲学基础,先后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学术著作,如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Causal inferences and abductive rea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