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郵報》近日採訪了一名前同性戀者,她建議教會要對同性戀社羣有同理心,瞭解他們的真實處境,但不要對《聖經》立場動搖。她又表示教會目的不是要他們變成異性戀,而是希望他們「變得完全」。
Janet Boynes有14年深陷在同性戀關係,後藉信仰脱離性綑綁,至今已11年,並積極投身基督教事工,專門以自身經歷助同性戀者走出困局,並協助教會牧養同性戀社羣。她將於下月在聖地牙哥舉行的拉丁裔福音派牧者會議回應有關LGBT社羣 (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議題。
她向作為教會牧者的獻言,説教會要對同性戀生活方式的人要「有同情心但不妥協……愛他們而不陷進他們的理念和哲學裡」。
不少同性戀者對基督教的誤解是,基督徒要對同性戀者全盤接受才是愛,但Janet亦指出《羅馬書》2章4節「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因此教會要做的就是向同性戀者教導上帝的話語。
對於如何牧養這些對性向或性別認同障礙的人羣,而又不令他們感到被排斥,Janet説:「我認為首要讓教會認識到:我們都是軟弱的。他們的罪(同性戀)可能明顯,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同樣有掙扎。」
她又説:「作為基督的身體,我們有責任以支持與他們同行,因為當他們從同性戀的生活方式分割開來時,在他們裡頭會留下巨大的空虛感。我們要不斷提醒他們有神無條件的愛。」
Janet強調,牧者要教會談論同性戀的話,要先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並請教這方面的專家。但她亦提醒不要在諸多討論前動搖《聖經》對同性戀的立場。
今天很多同性戀社羣指責基督教試圖「孿拗直」,即意圖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向。對此Janet清楚地説,教會不是要令同性戀者變成異性戀,而是要鼓勵及幫助他們「變得完全」:「如果有人過著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並教會裡,他/她會因著神話語的力量而生命變得不再一樣。」
那基督徒可以同時是同性戀者嗎﹖Janet的答案是「可以」:「一個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可能正在為同性戀關係掙扎中,亦有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會短暫陷入同性關係的叛逆裡,正如有人會掉進異性戀關係的叛逆一樣。但真正的基督徒會悔改——這是聖靈的明證,因為聖靈的工作是讓信徒知罪及得到潔淨,並完成上帝的善工。」
但她否則有「同性戀基督徒」。她説,真正重生的基督徒不可能是同性戀,正如不可能有「回教基督徒」或「撒旦教基督徒」一樣,這兩個身份是不可能並存的。她又説:「任何拒絕這真理的人就是在拒絕神。」
Janet Boynes在賓夕法尼亞成長,從小受母親虐待,性格變得兇狠暴力,13歲時被後父性侵犯,由於心靈痛苦,她試圖藉毒品和煙酒解脱痛苦。高中時她轉到一所基督教學校並開始上教會,並認識了前未婚夫。但訂婚後她陷入同性性關係中,婚事告吹後,她轉而過著同性戀的生活方式。14年間她不斷更換女朋友,亦因毒品等惡習而屢次接受治療,痛苦非常,暗暗渴望回到上帝懷抱。後來她回到教會將生命全然交給耶穌基督,並在聖靈的幫助下得以脱離惡習。後來她感到上帝呼召她走出同性戀的生活方式。
她離開同性戀至今11年,她説:「我一點都不後悔。上帝醫治了我破碎的心靈,我已是新造的人了。」
-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City Director 白金銘(Jimmy Pak)2000年設立一家IT和商業顧問公司,5年前與職場學院(IMT)的創辦人保羅·史蒂文斯(Paul Stephen)建立了香港職場轉化學院。他在會上說,基督教信仰的企業家和社會業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廢除奴隸及讓小兒麻痺症消失。他相信基督徒聚在一起發揮影響力時能解決社會一些深層的問題。
-
好萊塢明星分享洛杉磯大火動態 表示「我們信靠上帝」
好萊塢明星克裡斯·帕拉特(Chris Pratt)在洛杉磯附近的野火發生後首次回到家中,並於1月22日更新了災後動態。這位直言不諱的基督徒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感謝大家的禱告和支持。他表示,盡管損失慘重,但「我們堅韌,並且信靠上帝,把這一切視為一種祝福。」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