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夫一妻的婚姻指一种社会制度(和伴随的规范),承认一对男女长期而亲密的结合,为他们界定一些基本的义务与权利,以使他们组成能够运作的家庭。在现代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只是社会认可和鼓励的制度,没有强制性,不结婚不会被惩罚。另类结合的方法事实上没法律禁止,例如两男(或一女两男)大可终生厮守。我们支持一夫一妻制,主要是因为一夫一妻制合乎自然、道德价值和社会的福祉,并且比其他制度有实质优点。一夫一妻制也可说是世界的大潮流,在很多地方都行之有效,而且有甚强的民意基础,任何改变都会有社会代价,所以证明的责任在革命派一方,他需要证明他提出的新制度明显比旧的好。
为何需要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面对很多挑战,有些人结了婚但大搅婚外情,有些男女同居而不办婚姻手续,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固定的对象,只享受一夜情或"拍散拖"。有些人质疑,那为何不干脆废除婚姻制度,多少男女喜欢发生怎样的关系都可以,社会不插手不是更好吗?人们也更多自由。其实当婚姻制度存在时,人们有结婚的选择,但仍有一夜情的自由。若没有婚姻制度,那就只有一夜情的自由,却没有公开表示终身委身和被社会祝福的自由,所以有婚姻制度的社会其实有更多自由。既然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一对男女自由地结合,那他们就有责任忠于婚盟。
其实历史上有废除婚姻制度的实验,但后果却是灾难。俄国革命初期,共党领袖蓄意破坏婚姻制度。自由性爱受到官方『一杯水』理论的推崇:如口渴就喝水,人们如何满足其性饥渴也不打紧。但几年之内,一大群野孩子变成了苏俄的真正威胁;心理失常的人数快速增加,国营工厂的工作情况怠惰不堪。最后迫使政府改变政策,重新推崇婚前的贞洁与婚姻的神圣。这样看来,婚姻庭制度的最重要职能就是透过使男和女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为孩子提供社会化的最佳场所。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承传。从这角度看,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有本质上的分别,前者的性交方式不单不自然(和被不少人视为不道德),也不能生产后代,所以不能承担婚姻制度的主要职能,不承认同性婚姻并非歧视。
一夫一妻制、平等与养儿育女
历史上的确有一夫多妻和多夫一妻制,但一夫多妻制常是男性运用权力和暴力的后果,一般的男人大多只有一妻,能拥有多妻的君王和有权势的男人其实只是例外。一夫多妻制给社会的讯息,就是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她就好像男人的财物一样(如男人的汽车愈多愈好),这难以确立和促进女性的平等尊严。同样,一妻多夫制难以确立和促进男性的平等尊严。所以一夫一妻制与平等和公义的价值更吻合。
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和单亲家庭制都必会使大量成人失去结婚和作家长的机会:有钱人三妻四妾,穷人和边缘人则往往一个配偶也找不到,这样公平吗?因此一夫一妻制对一般人有更大保障,也更符合社会平等的精神。此外,无论配偶的数目多少,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只有一位亲生父亲和母亲,调查数据显示,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还是他的亲生父母,在一夫一妻制中,这些关系都有清楚界定。但若多夫一妻,那就很难搅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
一夫一妻制与男女的相互委身
一夫一妻制更吻合人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对女性而言,与别人共享一个丈夫难以满足女人的心理需要。较多男性会接受自己滥交,但不见得男性喜欢与别人分享他的配偶和接受妻子滥交。一夫一妻制促进稳定而相互的委身的最佳制度,哪个丈夫或妻子乐于与人分享配偶的爱和忠诚?常见的后果是嫉妒和龃龉。多重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对配偶说:妳并不值得我全心全意的去爱。这不是在贬低配偶吗?相反,当大家一同在坛前共证婚盟,公开及清晰地肯定对方是自己全然委身的那位,这不是配偶应享有的爱与尊重吗?这种盟誓对彼此的信心大有帮助,表明一夫一妻制美丽之处,也是同居与正式结婚的最大分别。其实同居的关系面对不少实际困难,应如何使用双方的资源?应对对方有甚么期望?如何教养孩童?调查研究也显示,同居男女比夫妻更易因口角而动手,更易对对方不忠等。
(注:本文转自关启文网志,题目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