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杰(Vijay),过来吃午饭,"莎娜(Sharna)呼唤著儿子。维杰正在沙滩上玩耍,他擡头看了看母亲。今天风和日丽,阳光照耀著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海岸,海岸外面就是卡奇海湾和阿拉伯海。"卡奇"原本是一个龟形岛屿的名字,后来成为当地人的名称。维杰知道午是米饭与一种有营养的扁豆混合而成的粥状食物,称作基钦。当地人几乎每天每顿饭都吃基钦。维杰的父亲从事建筑工作,非常繁忙。父亲打算像许多卡奇人一样,前往遥远的城市,例如孟买,去寻找更多的建筑工作。莎娜每天要用很多时间来举行仪式,试图安抚印度教中的无数神灵。莎娜担心维杰对印度教不虔诚,这将冒犯一些神灵,导致厄运降临家庭。卡奇是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一个地区,占地很大。这个名字的意思指一件东西,间歇性地从湿到干,又从干到湿的意思。因为卡奇这地方是一大片低洼湿地。雨季后又变得干燥,也是印度著名的生态区。由于地处偏远,故人口不多,但这地区的卡奇人,可能是印度河谷文明最早族群。在印度独立前,卡奇有自己独立的政府,1815年成为英国保护国,后来加入印度。 2001年1月26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的八级地震,地点就近卡奇,伤亡人口达十七万,四十万家园被毁。
祷告:
为前往城市的卡奇人祈祷。祈祷基督徒进入人际关系密切的卡奇社区中。求主平安的灵进入卡奇地区的每一个人心中,医治他们身心灵从灾害中恢复过来。
-
2025全球守望名单:3.8亿基督徒遭逼迫 北韩踞首位
监察全球宗教自由机构"敞开的门"(Open Doors)公布2025年《全球守望名单》(World Watch List),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8亿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甚高或极高的逼迫,其中中亚和非洲国家高居前10位。
-
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儒家君子"与"基督信徒"的跨界对谈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香港举行。其中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上半场次的会议以"君子与信徒"为主题,聚焦于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与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范",旨在通过深度的跨文化对话,探寻这两种源远流长的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
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基督日报采访了一位现居日本大阪的80后中国传道人蒋道,了解他为何从信仰"饱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坚持宣教异像。
-
白烟升起!新教宗良十四世上任 将领导全球14亿天主教徒
冒白烟了!白烟于罗马时间5月8日晚6点07分从西斯汀圣堂烟囱升起,名号为"良十四世"、69岁的美国籍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天主教会第267任教宗,他将领导全球14亿罗马天主教徒。
-
《尼西亚信经》历史探讨:界限与包容 1700年后的信仰坚守与教会反思
今年适逢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香港崇基神学院推出三辑神学对话视频,主题为"我们眼中的《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全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历经325年尼西亚会议与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两次重要会议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