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约圣经对死后的概念模糊
圣经批判与进化论是美国批判基督教的两股庞大力量,这两种力量在进化心理学家罗拔莱特(RobertWright)的作品《神的进化》(Evolution of God)中,却紧密地溶为一体。圣经批判的主旨是:圣经是人的作品,而不是神的启示,因为圣经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这些不一致的记载是因时、因地制宜的产物,是宗教适应环境的结果。
举例说,莱特认为天堂和地狱的概念是《新约》的发明,在《旧约》里面,古以色列人从来没有广泛地谈论死后的生命是什么一回事。以色列人提及"Sheol",这名词可以指埋葬的地方,或者是身故之后一个暂时的去处,但到底Sheol是怎样的,却十分含糊。由于对死后的概念模糊不清,直至到耶稣时代,不同犹太教派对死后会发生什么事都有不同意见,法利赛人主张在末日审判时死人会复活,但保守的撒都该人则否认这种说法。基本上,犹太人和早期的基督徒都认为死亡状态好像是睡著了一样。天堂和地狱的概念逐渐成为主要基督教教义,是与末世论有关。耶稣曾经宣称自己将会很快重临地上,但年复一年这许诺却没有兑现,那么睡著了的死者要等到几时才复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天堂"和"地狱",在新观念底下,死者会带著意识进入来生。简言之,这是人逐渐创造出"死后生命",是宗教概念的演化。
虽然圣经批判学者与进化心理学家振振有词,但笔者认为:古以色列人对死后生命含糊其词,这不但没有构成对基督教不利的证据,反而,这更加支持了《旧约》是神的启示。为什么呢?
古埃及的亡灵书与舍卜提
许多古代宗教或者民间信仰都有来生的观念,它们对来生绘声绘影地详细描述。古以色列与古埃及在地理上十分接近,就以古埃及为例,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将死者尸体制造成木乃伊,有钱的埃及人在陪葬品中有大量奢侈品,但在所有的墓葬中,不论其社会地位,都藏有一些带往来生的东西。在埃及的"新王国"(New Kingdom)开始时,"亡灵书"(Books of the dead)几乎是必备的陪葬品,亡灵书记载了许多魔法、密码、咒语,目的是引导死者在幽冥世界中通过各种考验。
第一王朝时期,所有法老下葬时都以活人和动物殉葬,古埃及人认为殉葬的人与动物会供法老在阴间使唤。第一王朝完结之后,殉葬仪式亦随之结束,陪葬品变成了"舍卜提"(Shabti)的雕像,他们以为:就好像从前的人畜一样,舍卜提在来世会为死者从事体力劳动。简单地说,古埃及人所理解的永生,是今生的投射。根据《旧约圣经》记载,希伯来人曾经有几百年时间居住在埃及,出奇的是,希伯来人丝毫没有受到埃及文化影响,完全没有大费周章地预备迎接死亡。
殷商殉葬、秦皇兵马俑、汉景帝猪俑
今生投射来生,似乎是跨越文化的普遍现象,跟古埃及一样,中国商朝奴隶主便以奴隶殉葬,在安阳小屯的殷陵大墓中,发现了殉葬者有数百人之多。有趣的是,古代中国和埃及都走过了类似的文化发展道路,虽然中国汉朝、明朝还零星地有人殉,但在孔子时代,人们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所以孔子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提起俑,几乎无人不知秦皇兵马俑,故此笔者毋须花费太多笔墨介绍,秦始皇希望驾崩之后,在地下仍然继续地上的千秋霸业,于是乎将整队"军队"带往来生。中国学者陈景元却认为:兵马俑真正主人是秦宣太后,而不是秦始皇。但无论兵马俑属于秦始皇还是秦宣太后,这显示了中国古人所想像的永生,无非是今世的延续。
汉景帝陵墓的猪俑没有兵马俑那般遐迩驰名,虽然陶制猪俑体积很小,但数量很多,据专家考证,汉景帝生前喜欢吃猪肉,所以埋葬猪俑,期望来世继续享受美食。这种"来世延续今生"的思想,不仅见于昔日的帝王将相,直至今天这思想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面仍然十分普遍,例如在很多中国人的葬礼中,死者家属会烧金银衣纸、纸扎的汽车、房屋 ……,希望死者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人间的东西。
刺客与烈士在永生享受处女
还有,相传由第八至十四世纪,有一个活跃在黎凡特(Levant)沿海山区的伊斯兰秘密会社,名叫伊斯玛仪(Ismailite),伊斯玛仪经常派出刺客杀死敌对的政治宗教领袖。"刺客"(Assassin)这名词便是源自阿拉伯语"Hashshashin"。传说伊斯玛仪令刺客死心塌地卖命的方法,是以迷幻药令他们陷入半清醒、半昏迷状态,然后安排醇酒美人在他们身边,他们以为若果自己为信仰牺牲,死后便可以无穷地享受处女。
"九一一"事件之前约莫一个月,亦即是二零零一年八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一段对哈马斯成员穆罕默德阿布和德(Muhammad Abu Wardeh)的采访,阿布和德负责招募敢死队对以色列进行自杀式炸弹攻击,他说:"如果你成为一名烈士,真主会给你七十个处女、七十个妻子、永远的幸福。"简言之,对他们来说,天堂的福乐无非是凡间的延续。
结语
其实,人的想像力会受到自己的眼界所局限,不同文化会把今生所认识的东西投射到来生,这是人之常情,今生享受过驾驶平治汽车、佩戴 LV 手袋的乐趣,自然会希望在永生中有更大马力的汽车、更加华贵的手袋(不过,笔者绝对不希望将来有七十个太太)。
但厚厚的《旧约圣经》只提过Sheol六十五次,而且意义含糊,古希伯来人对死后世界语焉不详,这正好说明了其信仰并不是人的投射,在没有启示的情况下,他们情愿绝不胡说。
在《新约圣经》中,虽然天堂的概念十分清晰,但是圣经从来没有鼓吹永生的东西是今生荣华富贵的翻版,这种超越了许多文化的永生观点,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或者会有人反驳:《新约圣经》最后一卷书《启示录》不是庸俗地提过天上境界是"黄金街、碧玉城"吗?其实大部分《启示录》采取的语言都是象征,"黄金街、碧玉城"无非是形容天上的灿烂辉煌。在这里笔者引用《启示录》第二十二章一段话作为总结,这段说话充满诗意的象征,希望读者不要按字面理解: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作者简介
余创豪Chong Ho (Alex)Yu是美国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教育心理学博士及哲学博士,现任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学系副教授和大学统计顾问,其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测量,跨文化比较,宗教心理学,量化分析之哲学基础,先后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学术著作,如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Causal inferences and abductive rea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