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神学院教授温伟耀博士在九月份的崇基神学院通讯中发文,讨论让基督教成为中国人的本土宗教的问题。温博士指出基督教在一般中国人心中仍被视为西方的宗教,又觉得教堂是洋人的地方。他认为要让中国人接受这"洋教"必须解开当中的矛盾核心,又提出了四个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是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之间的张力的关键所在。
第一个是基督教所提出的得救的方法有排他性的问题。温博士指出中国传统对宗教的理解和定位倾向「能性」,认为宗教是给予人「安身立命」的条件,然而基督宗教核心却是「人与上帝和好」,认识神并且进入「有情相遇」的关系中,因此与传统中国宗教无论在关注取向或宗教经验均有著本质的差异。
按中国对宗教的理解的话,能帮助人安身立命的宗教除了基督教外,其他宗教如儒、道、佛等都能发挥此弁遄A因此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化倾向接受多元宗教的概念,亦难以接受基督教除了耶稣基督的救赎以外别无他法的说法。他说:"似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遇了千多年,在『宗教』这个课题上,大家大概仍旧是自说自话。"
温博士又指出"因信称义"的救恩论亦难为中国人所理解。按基督教的理解,"天堂"或"地狱"并不是按照人的行为来赏罚的机制,而是人在今生自由选择与上帝建立关系的相应自然结果。但对于相信因果报应及以伦理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行善的人因不皈依基督而下入地狱、恶人反因信而称义的道理可说是难以理解。
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对人性善、恶的对立的理解。中国文化如儒、道、佛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以成圣、成佛,但基督教则坚持人性本恶,无法靠自己的行为自拔。温博士认为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双方都有份造成,一方面儒学的"性本善"只是"作为实践善的奋进过程中的一种支撑信念——是一种引导性的实践倡议,而不是认知性的陈述",而基督教常以"原罪"来论证"人性本恶",但温博士表示自由选择的才能入罪,严格来说"原罪"既非人能选择,就不能咎以罪责。
第四个关键是基督论的诠释,"对中国人来说,二千年前那位称为耶稣的巴勒斯坦人,究竟『他是谁﹖』『他与我何干﹖』『他的死、活怎么可以跟我这廿一世纪的中国人拉上关系﹖』"温博士指出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传教士都难以引介耶稣基督,将介绍耶稣的焦点落在耶稣生平的神异故事,或突出耶稣的善行以讨好大众,强调耶稣的道德成就、革命情怀、社会改革等伦理弁钺央A却未能向中国人介绍基督的独一性。他分析,"基督代赎"的教义是建基于西方传统哲学柏拉图主义的理形论(theory of ideas),然而中国文化传统并没有这种理形论的形而上学,因此中国人难以理解救恩论的教义。
温博士文章中亦为这些基督教的教义、特别是对"因信称义"、人性善/恶的理解以及基督论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逐一解画,阐释这些观念,以助解开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的表层矛盾,并提出两者的连接点。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