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神學院教授温偉耀博士在九月份的崇基神學院通訊中發文,討論讓基督教成為中國人的本土宗教的問題。温博士指出基督教在一般中國人心中仍被視為西方的宗教,又覺得教堂是洋人的地方。他認為要讓中國人接受這「洋教」必須解開當中的矛盾核心,又提出了四個基督教的教義,認為是與中國文化核心價值之間的張力的關鍵所在。
第一個是基督教所提出的得救的方法有排他性的問題。温博士指出中國傳統對宗教的理解和定位傾向「能性」,認為宗教是給予人「安身立命」的條件,然而基督宗教核心卻是「人與上帝和好」,認識神並且進入「有情相遇」的關係中,因此與傳統中國宗教無論在關注取向或宗教經驗均有著本質的差異。
按中國對宗教的理解的話,能幫助人安身立命的宗教除了基督教外,其他宗教如儒、道、佛等都能發揮此弁遄A因此在此意義上,中國文化傾向接受多元宗教的概念,亦難以接受基督教除了耶穌基督的救贖以外別無他法的説法。他説:「似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相遇了千多年,在『宗教』這個課題上,大家大概仍舊是自説自話。」
温博士又指出「因信稱義」的救恩論亦難為中國人所理解。按基督教的理解,「天堂」或「地獄」並不是按照人的行為來賞罰的機制,而是人在今生自由選擇與上帝建立關係的相應自然結果。但對於相信因果報應及以倫理為導向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説,行善的人因不皈依基督而下入地獄、惡人反因信而稱義的道理可説是難以理解。
第三個要回答的問題則是對人性善、惡的對立的理解。中國文化如儒、道、佛相信「人性本善」,認為人皆可以成聖、成佛,但基督教則堅持人性本惡,無法靠自己的行為自拔。温博士認為這種理解上的差異雙方都有份造成,一方面儒學的「性本善」只是「作為實踐善的奮進過程中的一種支撐信念——是一種引導性的實踐倡議,而不是認知性的陳述」,而基督教常以「原罪」來論證「人性本惡」,但温博士表示自由選擇的才能入罪,嚴格來説「原罪」既非人能選擇,就不能咎以罪責。
第四個關鍵是基督論的詮釋,「對中國人來説,二千年前那位稱為耶穌的巴勒斯坦人,究竟『他是誰﹖』『他與我何干﹖』『他的死、活怎麼可以跟我這廿一世紀的中國人拉上關係﹖』」温博士指出自基督教傳入中國以來,傳教士都難以引介耶穌基督,將介紹耶穌的焦點落在耶穌生平的神異故事,或突出耶穌的善行以討好大眾,強調耶穌的道德成就、革命情懷、社會改革等倫理弁鉞央A卻未能向中國人介紹基督的獨一性。他分析,「基督代贖」的教義是建基於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的理形論(theory of ideas),然而中國文化傳統並沒有這種理形論的形而上學,因此中國人難以理解救恩論的教義。
温博士文章中亦為這些基督教的教義、特別是對「因信稱義」、人性善/惡的理解以及基督論的問題深入淺出地逐一解畫,闡釋這些觀念,以助解開中國文化與基督教教義的表層矛盾,並提出兩者的連接點。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