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羣牧師
耶穌説:「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遠在一八七一年,威廉•奧司勒兒(Sir William Osler)在醫學院求學時,這一位醫學生曾經為著考試是否能過關、為著將來要作甚麼、人生往哪裏去、如何建立前途事業等類的問題深深愁煩。一天,他在一本鉅著(一四六六頁)有關多馬•凱裏勒(Thomas Carlyle)生平的故事中,讀到了二十一個字,想不到那一句話,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救他脱離了愁煩而踏上了成之路。他不但成為一代名醫,他也是美國今日著名的 •霍普金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的創始人。
那麼,奧氏在年輕時代,使他踏上成之道的二十一個字(英文)究竟是哪幾個字呢?今試譯如下:
「我們主要的任務,不是為著朦朧的遠景而浪費光陰。乃是要專心地從眼前著手去做。」(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
這一句名言跟我國俗語所説:「遠處著眼、近處著手」,以及胡適博士説:「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很相類似。當我思想這句話的原意,我發現有二個要點:
一、在日常生活中,事情「主要」和「次要」必須弄清楚。而且,要有使命感。腳踏實地地先去做主要的事。
二、高瞻遠矚是必須的。但是不要變成紙上談兵。為著未來愁煩而浪費了光陰。
可惜,人的本性常容易傾向愁煩。有一位名叫(Louis T. Montnant)的説:「愁煩使我失去了十年光陰。」(Worry caused me to lose ten years of my life.)
遠在一八八九年,美國「成月刊」的名記者蜀埃沙(Theodore Dreisey)為了要訪問發明家愛迪生探求「成
之道」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守候在他實驗室的大門前。一天,被他攔截了愛迪生,蜀記者問他:「什麼是成
的最主要的條件?」
愛迪生回答説:「不斷地孜孜不倦集中精力去解決一個難題。」他又説:「……自清晨七點至夜晚十一點,在這整整十六個小時內……人們在這段長時間裏做了不少的事情,而我卻只集中在一件事上。全神貫注向某一方向,為某一事件努力。這樣,肯定會獲得成的。」
奧司勒兒與愛迪生這兩位不同時代的人,有關「成之道」的見解卻是一樣的,你有甚麼感想呢?
作者為本報專欄作家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