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Big Brother」 反思澳洲社會道德風氣

參與者強迫「順從」節目設下的成文及不成文「行為準則」
近日的「Big Brother」事件不但引起媒體部門對色情與暴力監管的關注,更引起了澳洲人們對社會道德風氣的擔憂。澳洲總理霍華德公眾批評「Big Brother」是「低級的」,而媒體監管部門已下令10頻道進行嚴格「自我監控」。事件更是上升到國際關注,相關報導出現在從倫敦到台北的報刊上。

根據上週末《澳洲人》一篇關於澳洲道德風氣的評論,講到澳洲社會道德風氣的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Big Brother事件實在是超越了澳洲人容忍的限度。色情海報肆無忌憚地在澳洲的大街小巷亂貼,網上色情活動也得不到有效的監管,人們的生活已日趨粗糙,似乎正在宣傳享樂主義。

為什麼Big Brother得到多方關注呢?關鍵是它的風格-「真人秀」,參與者並不是演員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參與者同居一處,話説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其實只是一個人造的「封閉」式模擬環境,令人參與者錯覺那就是理想社會。

對短暫名利金錢的追求正是節目所設的陷阱,在這些無知的參與者的背後隱藏著不露面的掌權者,他們為參與者設下了成文的及不成文的「行為準則」,從而創造了這樣一個不真實的環境,讓他們放縱的「隨意」生活,無人應為他們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責任。為了讓觀眾大飽眼福,不被趕出比賽,他們可以違背意願「順從」Big Brother提出的無理要求。

上週一名只有22歲的青年Halliwell被要求強吻屋裏的每一位參與者,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當節目要求是,他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於女參與者來説在這種環境下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隨時可令她們名節受損。

Big Brother是強大的賺錢工具。國際版權擁有者Endemol NV同時還擁有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Deal or No Deal and 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的版權。2005年的全球總盈利達9億美元,與2004同期增長近5.8%。現在全球共有32個國家播放Big Brother。

到現在為止在波蘭播出的第二期Big Brother已有一名參與者被從進精神病院,葡萄牙第一輯的冠軍也曾多次試圖自殺。德國科學家説參與者極有機會患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