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中心」會長王永信牧師上月專程到訪香港,在「普世教會事工推進會」創辦人張子華牧師的紀念活動上講道,並在香港舉行80大壽慶祝聚會,當晚他分享了他未來的事奉方向。雖已屆晚年,他仍盡用心力於福音和宣教事工上,可見他事奉神的熱情絲毫未有減退。
9月27日本報香港分社記者有幸邀得王牧師做了一次專訪。他把一生的事工、現今教會的問題、美國的問題以致香港的信仰情況,都一一與本報分享。
王牧師,您先後創辦了不同的事工-—中信、洛桑、華福、大使命中心,和近年的「傳統婚姻促進會」等。在本次你80大壽聚會上,您見證説自己的事工的方向上並沒有事先計劃。那麼,現在你回頭看,你覺得這些不同時期開展的事工之間有著什麼關係?
是的,我自己沒有預先的計劃。我每走一步,神就給我開一扇門:神知道我的需要是什麼。他先訓練我,然後給我下一步;祂再訓練我,又再給我下一步。如果沒有中信的經驗,我不能做好華福。同樣地,沒有華福的經歷,我也不能作洛桑,沒有洛桑的經驗,就不能作「主後二千福音運動」(AD2000 & Beyond Movement)。
神有祂的計劃,一步一步的訓練我。
回想這幾十年,您覺得最困難推動的是哪一個事工? 困難在哪?
其實,都困難,但有最困難的,就是打破傳統——華人很多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在華人中,推動大家合作很不容易。
這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華人愛家庭是全世界有名的。愛家庭本是好的,但這同時有副作用,就是形成我們內向的文化。我們從小都是「家」的文化:各家自掃門前雪,家以外的就不多管。
當我們成了基督徒時,也把這種傳統不知不覺的帶到教會來。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本教會以外的教會則不多來往。因此華人教會一體和合一的情況很差。
第二是教導的問題。教會的一般教導中,對「教會」這兩個字的意思的理解不夠全面。
「教會」的意義一方面是指看得見,摸得到的本地教會,另一方面是指「普世的教會」,就是普世真正「相信聖經的教會」。
一般教會多教導了第一方面,所謂愛教會、服侍教會,意思是愛自己的堂會,我們卻少談基督整個身體-—the universal body of Christ,所以弟兄姊妹對於全教會關心很少,這是第二個原因,造成了今天教會欠缺神的國度的觀念和心胸不夠廣闊。
那麼,教會可以怎樣突破這種狀況呢?
若要教會突破,牧者先要突破;若要牧者突破,神學院先要突破。神學院的領袖老師要先有廣大的心和國度觀念-—the Kingdom Concept——這是華人教會缺乏之處。
提到神學院,在今年的「教牧領導研討會」與「神學教育諮詢」交流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討論到神學院培訓出來的學生,未能供應教會所需要的人才,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您認為今天的神學院具體應該進行哪方面的改革呢?
神學院和教會都説要強調知識和靈性並重。但事實上,今天的神學院大多走知識、學問和學位的道路。不錯,基督教不是反知識。但是一個事奉主的人必需在知識和屬靈生命上有平衡。
至於改革,其實就是整個神學院和教會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革,有了這個作為一個基礎,再談該怎麼作;就是説,先要看見我們今天所要作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我們要作的是什麼時,才有真正的方向和目標。這樣才能知道我們教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傳道人。然後,神學院才知道要供應怎樣的傳道人。
你明年二月將會出版一本書,書名叫「America, Return to God」,這本書是針對美國哪方面的問題呢?
從16世紀開始,人文主義興起,抬高人、把神的地位降低,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的自我提高。在19世紀未,自由主義新派的學者起來,他們不相信聖經是神的話,不相信基督的神性,慢慢就演變成一種思潮:人不再需要神。
美國是神建立的,美國開國的元老們多半都是基督徒。美國鈔票上都印有「In God We Trust」—-「我們相信上帝」。但最近50年來,他們離神越來越遠了。美國的公立學校現在不容许禱告、讀經和講福音,法院內不準掛十誡,美國離神越來越遠。
西歐離開神,美國則跟著西方走。加拿大亦然。我們看著這樣的危機,我們要出一本書。我們盼望這書明年二月能出來,把它寄給美國各階層的領袖。我們希望向神悔改,回到神的面前。
這次您來香港,您覺得香港的教會氣氛怎麼樣?
第一,香港的思想和觸覺相當先進,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是落在後面。香港人對於自身的觀察很敏鋭;第二,華人教會的精英,所謂精英的人才,今天也多半在香港。
前面講的都是正面的。後面講的包括一些負面的。
第三,這裏有關閉自守的情況,外展仍然缺乏。可能受到大環境及小環境的影響。盼我們不要因為大小環境的情況而變成內向,我們要往神的國度展開。
第四,我覺得香港的教會在聖經的根基上要站得住。拿同性戀問題為例,教會今天世上有不少觀點就聖經不一樣。聖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同性戀是罪,但有些教會卻繞圈子,説:「聖經雖然這樣説,但是……」。
教會有時跟著世界走。有一句話説得很對-—「教會怕得罪人,但是不怕得罪神」;教會寧可得罪神,而不敢得罪人。他們跟著大眾走,大眾的意思怎樣,領袖就跟著走,沒有道德原則和信仰原則,為要得著羣眾支持與選票。這是教會可悲的現象,這是民主國家的可悲現象。
所以我常説:「民主和獨裁基本來説都是人本主義」,分別只在於獨裁是一個人,民主是一羣人,但説來説去都是「人」的主意。
民主制度是人所能發明的政治體系中最好的。但是,民主有它的極限,為什麼?「多數統治」,這個思意的根基是:多數不會有錯。這個體制在一個好的基督教背景下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當大多數的人都敗壞了,民主還有什麼盼望?就像現在比利時、荷蘭、丹麥、西班牙和北歐等國都是同性結婚合法的國家。加拿大也跟著他們走。我們要注意到這些新制度、新法律全都是經過多數投票通過的,都是通過了民主的手續而生的。
所以,民主方法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因為民主基本仍是人本主義,所以説到底,還是要回歸神。人是可敗壞、可沉倫的——不管是一個、還是一羣。所以我們要回到上帝面前。
後記
王永信牧師説話十分有「中氣」,一點也不像已年屆80。王牧師多年來靠著絕對的信心開始了不少具歷史性的華人事工,他的信心影響了整個華人基督教界。看到他的白髮,只能想到箴言裡的一句話:「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