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紐華人教會在本地福音拓展方面,推動得如火如荼;反觀海外宣教,則相對失色很多。感謝主,澳紐兩地總有一些「有心人」在默默耕耘 ......
雪梨華人教會數目在90年代迅速增長,轉眼已有80家。在墨爾本,經過10多年的發展,教會數目也達6、70家;奧克蘭也超過50家。這種情況,在澳紐其他大城市,該不相伯仲。
澳紐華人教會在本地福音拓展方面,推動得如火如荼;反觀海外宣教,則相對失色很多。以雪梨為例,有計劃或稍有系統推動差傳的華人教會,不會超過10家,而且都是規模較大的教會。華人教會差出去的宣教士,屈指可數;作為母會,支持自己教會弟兄姊妹作宣教士的,更少之又少,且大多數教會所支持的宣教士,很大程度上都是那幾位。
感謝主,澳紐兩地總有一些「有心人」在默默耕耘。由本年初開始,這些「有心人」再次嘗試在雪梨結集眾華人教會和差傳機構的力量,在他們中間推動差傳,實踐主託付福音要傳至萬邦的「大使命」。
或许這些「有心人」所結集的還未算是甚麼力量吧。一切仍在「腦力震盪」(Brainstorming)、藴釀、策劃、召集「同路人」和嘗試推行階段。他們成立了一個策劃小組,名為Chinese Churches For Mission,還未有中文名稱,大概是「華人教會,齊步差傳」的意思。過去20年,雪梨華人教會亦有過兩次類似嘗試,盼望以提供資訊和培靈方式,傳遞差傳異象,結果都因後繼無人,而無疾而終。這一次,發起的是差傳機構面的華人同工,包括海外基督使團、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華人福音普傳會和澳洲中信等4間差會機構。經過半年時間,已陸續加入其他機構,例如遠東福音廣播公司、SIM (Serving In Mission) 和本地浸聯會的宣教部等。目前的召集人為澳洲海外基督使團總監馬錦鏗牧師。
馬牧師早年在墨爾本習醫,獻身事奉前曾在香港和墨爾本行醫。維省聖經學院畢業後,在墨爾本牧會三年。本身是資深宣教士,在韓國宣教10年。太太是他的好拍擋,在使團負責長期宣教士的招募、關顧和輔導。身處海外華人教會多年,馬牧師深知在華人教會推動差傳絕非易事。結合眾華人教會及差傳機構,在此事上一起合作,更難上加難。
很多人都認為華人的民族性是「一盤散沙」。馬牧師認為,我們需要改變這現象,在屬靈上,不要受這種文化影響;華人教會需要在差傳工作和推動上團結合作。
經過幾次會議,小組終於確立了成立的方向、宗旨和目標,服侍範圍集中在新南威爾斯省 (New South Wales)華人教會。在地域層次上,小組加入了新南威爾斯省跨差會聯絡組織Mission Interlink,以便加強對外聯繫和更有效運用資源。
最大的成果,莫過於得到雪梨華人基督教聯會的認同,除了差派代表出席會議外,亦邀請馬牧師出席聯會的月會,分享小組成員的異象和工作計劃。
雪梨華澳浸信會展信堂主任馮約瑟牧師以華聯會副主席身份參加過小組會議。馮牧師其實也是推動華人宣教的「有心人」。1987及88年,雪梨華宣會連續兩年舉行過差傳退修會,兩次均有超過120人參加,主要為本地出生或成長的華裔年青人。兩次退修會都由馮牧師當大會主席。1990年代初,華宣會又舉行過一次整天的宣教研討會。馮牧師説,由於沒有人承接工作,自那時起雪梨便再沒有眾教會聯合舉辦的差傳聚會。「這一次是神奇妙的安排,大約5年或10年一次,一次又一次提醒我們要做宣教工作。
「能夠一直堅持差傳宣教工作,也是神的恩典。」這是馮牧師的感慨。「『差錢』很容易,真正關心宣教士和宣教工作很困難。
「差傳教育是日積月累的工夫,很多華人教會對差傳都不太認識,需要更多的激勵。神很祝福華人教會,如果我們再不參與普世差傳工作,就不太健康了。」馮牧師説。
馬錦鏗牧師指出,小組的目標可以用三個英文字母「I」為代表。第一個「I」是Inform,提供資訊;以差傳教育入手,提供有關宣教或華人教會參與宣教所需的資料。第二個「I」是Inspire;激勵華人教會做差傳工作,以聖經有關宣教的教導作啟發,向華人教會展示實際可參與差傳的途徑,並向他們介紹一些成弗郱|的例子。此外,目前的中國內地教會非常興盛,信徒前僕後繼到中國各地,甚至海外宣教;他們火熱的心志,也能成為本地華人教會的激勵。第三個「I」是Involve;為華人教會提供可參與宣教的機會,例如提供短期宣教體驗,設立課程講授差傳,或教會如何成立差傳部等,以及推行未得之民羣體「認領」計劃 (Adopt-a-people Scheme)。
為配合此三項目標,小組定下了5個可行的工作方案,包括:
- 資料提供:整理一份講員名單及其聯絡方法。這些講員均對差傳或中國宣教有相當研究和心得,可作為教會聚會的合適講員。此外,開始蒐集及整理有關宣教差傳的資料供教會採用。這兩項工作均由參與小組的機構共同合作和分擔。
- 進行雪梨華人教會推動宣教情況調查,問卷預計年底分發給80間華人教會,明年初進行分析研究。
- 探討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雪梨華人教會的福音機會。
- 準備羣體「認領」計劃的資料
- 構思於2006年底在雪梨舉行一連幾天的差傳退修會
馬牧師説,雪梨華人教會參與差傳的調查會儘快進行及完成。此外,就是進行講員名單的整理和資料蒐集。其他工作則盼望未來逐步完成。
馬牧師強調,這樣的工作不是一個機構、一家教會或一個人,可以單獨完成。需要羣策羣力,每人都付上一分力量。所謂「小小水滴積聚成大海」,如果大家都積極工作便會有果效,神的祝福亦會彰顯在華人教會的宣教工作上。
因 為 從 頭 一 天 直 到 如 今,你 們 是 同 心 合 意 地 興 旺 福 音。(腓 立 比 書 1:5)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
-
85歲華人名牧唐崇榮下週赴俄羅斯巡迴佈道 深入中亞挑戰福音硬土
著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將於下週開啟俄羅斯巡迴佈道之旅,以85歲高齡奔赴四城十場聚會。十場聚會中七場以華語主講,三場採用英語宣講並同步翻譯成俄語及烏茲別克語,旨在突破語言壁壘觸及更廣羣體。
-
更多青少年意識到社交媒體弊端 卻難言「戒斷」
雖然當代青少年不再熱衷成為網紅,但TikTok和YouTube已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數字窗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距離大規模遠離這些平台仍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