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诗歌著重广东话正音?教会音乐重回文化色彩

香港圣乐促进会1月26日召开圣乐牧养座谈会,潘凯玲传道表示近年著重广东话正音,圣诗颂唱相对减少,教会缺乏颜色感官;刘永生指出艺术美感被商业化,流行文化影响了教会音乐;蔡礼逊牧师提出,圣乐必须回归基本,强调教会崇拜是圣乐的核心;谭静芝博士强调基督教在圣乐方面需适切的教育。

兴起本土创作诗歌 圣诗颂唱减少

对于圣乐发展的现况,建道神学院跨文化部兼任及储备讲师潘凯玲传道表示,疫情之后教会诗歌的曲目大量收窄,重复唱几首歌,近年著重广东话正音兴起本土创作的诗歌,圣诗颂唱相对减少带来挑战。

"我们还懂不懂欣赏不同文化、色彩的音乐?艺术丰富我们信仰的经历面对不同的挑战,得著盼望和鼓励。"她指,整全福音提倡德、智、体、群、美,教会缺乏颜色感官,唱诗是"我与神的敬拜"。

回归美就是悔改归主

信义宗神学院助理教授柏峻霄博士强调感观之美的时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提过"以美育代宗教",意思是说我们用美育来培养人的心底、身体,总的来说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中国的教育界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宗教会否被蔡元培所强调"美育代宗教"所取代?

"美到底是甚么?美是一个感觉吗?大家都说美是一种感觉,美是很主观的。有没有客观的标准?美这个术语在基督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为美就是上帝的名字,美就是上帝的荣耀。"柏峻霄续指,在基督教的最早期神学,以至在旧约中不断的强调美,因为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说这个世界是好的,好的意思是美。上帝一定有美的观念,才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所以在基督教里,美的根源是上帝。

柏峻霄挑战作为基督徒要思考怎样回归美,在基督教回归美就是悔改归主,美最根本就是要圣洁,人有罪怎能美?人失去了上帝所创造的形象,就是失去了上帝所创造的美,因为那形象就是荣美,可惜现代人以自己的主观自我作为主体。

本土诗歌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崇拜与艺术中心、退休讲师刘永生认为艺术美感已被放弃,被流行文化牵著走化成商品,从现今教会音乐用的类别可见一斑。

他指出,从70年代开始,商业机构掌握音乐出版,将艺术文化美感视为商业产品,也成为权力掌握,无论政治、经济、商业一早开始吸纳文化人、艺术教育工作者成为权力者的"爪牙",教会也不自觉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同时,他提出以音乐牧养群体时,强调对终末神学的认识,以建立完整的世界观,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和创造的本源。此外,藉著圣诗集带领会众认识教会历史和信仰的重要,以及透过唱圣诗来学习神学和读圣言。

圣乐牧养由下而上人性化

香港浸信教会蔡礼逊牧师则指,牧养需要同行者,作为牧养的人要知道最终要带到事奉人员去到哪里,体谅他们生活遇到的种种挑战。至于如何加强崇拜艺术感官?浸信教会在大节期如将临期,透过音乐、画、插花、短片,向会众讲解节期的信息,作为切入点让人懂得欣赏。

退休前曾任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音乐编辑的蒋慧民,认为由下而上比较人性化,他以英国诗人的《Bluebird》为例,说到蓝鸟飞过湖泊看著倒影忽然灵光一闪,带来生命的醒觉。作为《普天颂赞》(新修订版)编辑,三年统计教会已用400多首,在教会一步一步训练诗班员,从崇拜预习至选诗,并提醒自己认为好的牧养就是建立信徒。

圣乐牧者圣乐心 圣乐不是"我觉得"

对于圣乐牧养如何入手?蔡礼逊认为圣乐必须配合和回到牧养的基本,就是三一上帝救赎工作只能够在神的话语找到,圣乐不是"我觉得",崇拜是教会的核心,最多信徒参与,崇拜是圣乐的设入点。

谈到圣乐牧者的呼召,金巴伦长老会长洲堂主任牧师何世杰指出:"牧者需要了解文化和教会的动态、具备音乐才能、了解神学与音乐的关系、策划教会崇拜各种礼仪仪式如婚礼;还要与圣乐事奉领袖合作,确保教会和音乐事工整体使命与愿景一致。"

圣乐牧者也是精神领袖,透过音乐促进会众与上帝建立关系,帮助他们灵性成长,最重要是圣乐牧者要有圣乐心。

圣乐可用流行曲谱基督教歌词?

旅加现代中国作曲家黄安伦透露原本对圣乐一无所知,透过教会的牧师和师母悉心教导,对著《普天颂赞》逐一向他解释。教会需要慈爱的牧师带领,如果靠教材,在国内怎能看到?圣乐发展靠牧师,他对于牧师对圣乐意义的教导感激不尽,一生一世不会忘记。

他提出甚么是圣乐,并分享一次经历,有教会用电影歌曲《仙乐飘飘处处闻》配上基督教歌词,邀请他和太太作指挥和司琴遭他拒绝,借此让大家思考何谓圣乐。

香港圣乐促进会会长谭静芝博士指出流行曲与圣乐的危险交集,教会需自行创作。她认为世俗文化不等于圣乐文化,要是流行曲作为桥梁视乎对象而论,例如粤曲,长者耳熟能详适宜用于教会外,因此视乎这首歌的价值,如果搬到去非洲对当地人是全新的就没令人有任何联想。

她称:"对教会来说,为何不自行创作呢? 取材流行曲调单纯好听理由不强。两用是很危险的,正如圣所的香上帝说独一用于祂。"教会放弃了教育和使命,纵使上下两代的价值观有张力,教会需要教育下一代。

谭静芝认为,基督教缺乏"家教"尤其是在圣乐,不知道应该唱甚么,内容与音乐相配就能够提升人进入神学想像空间。

国际知名中国作曲家黄安伦1月亲临香港,为广东话圣乐合唱《约瑟的启示》担任指挥,香港圣乐促进会举行一系列聚会,是次内容来自1月26日的圣乐牧养座谈会,探讨圣乐发展的现况、圣乐牧养的切入点、圣乐牧养的资源、圣乐牧者的具备条件等。

  • 十年体悟:一位牧师从规律运动中构建的

    十年体悟:一位牧师从规律运动中构建的"运动神学"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屏幕主导的时代,久坐不动是常态。大卫·马西斯牧师(兼作家)经过十年规律运动与灵性默想,开创性地提出"运动神学"——基督教的运动观。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暂译《运动神学简论》)将圣经智慧与现代运动科学相融合,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实践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三人DNA婴儿"用人类胚胎实验引伦理争议

    近日一项基因工程技术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学家和基督教伦理方面的的担忧。英国使用三人的DNA创造婴儿以预防致命的遗传性疾病,据悉过去五年内已有8名"三人DNA宝宝"出生——除父母DNA外,这些婴儿身上还会有0.02%来自另一位女性的遗传物质。

  • 可持续宣教研讨会:"关系优先"成21世纪新模式

    "2025可持续宣教研讨会"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传联会罗兆麟牧师指出华人教会半世纪宣教迷思:追求数字、各自为政,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他疾呼"关系"才是永续关键,强调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连结,翻转传统量化思维。

  •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线上举行 聚焦21世纪门训与契机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 被禁普林斯顿大学女子田径赛 跨性别运动员兴讼

    一名自认为女性的男性运动员,因被取消女子田径赛的参赛机会,现正向普林斯顿大学及相关体育官员提出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