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Podcast談論「未來學」對教會的洞見,未來學將未來視為多種可能性的集合,以更清晰的視角策劃出周全的因應策略.面對未知的未來,聖經挑戰信徒不要只顧眼前需要,思考更遠大的事情,包括永恆的未來。
在節目,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訪談國度遠見會的吳國雄博士。吳國雄首先提出在未來學的領域中,未來被分為不同的類別,包括延伸未來、希望的未來、可能的未來等概念。通過模擬四種不同的場景,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希望的未來是甚麼樣的,以及如果沒有充分準備,該如何應對。這種清晰度的提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策劃戰略或策略。
未來學的應用與教會的挑戰
未來學強調首先要全面透徹地瞭解未來,然後才進行策劃。這種方法不僅針對單一情境,而是通過四個不同的視角,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目前的狀況。在看清楚之後,再來進行規劃,而不是制定四套不同的計劃。
在教會中應用未來學時,會遇到不同的意見和挑戰。有些人可能更傾向於傳統方法,而有些人則擁抱新思維。然而,總的來説,未來學與基督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聖經鼓勵信徒要有遠見,例如歌羅西書3章2節告訴信徒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聖經中許多經文挑戰信徒不要只顧眼前的需要,而是要思考更遠大的事情,包括永恆的未來。
奧古斯丁的未來觀
耶穌在馬太福音24至25章談到未來,特別是在24章32節之後,祂提到要從無花果樹學一個功課。耶穌希望我們觀察和學習,因為如果沒有人在觀察,就沒有人知道發生了甚麼。這種觀察和預備的態度是未來學與基督教信仰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方面。
吳國雄繼續指出,從未來學的角度來看,預測往往假設只有一個固定的未來,而預備則考慮各種可能性。預測試圖找到一個點或一條線上的答案,而預備則是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未來學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它解決了對未來思考的根本問題:未來不是過去、現在、未來三段式的時間分配,而是各種可能性的發散。
回溯至四世紀的神學家奧古斯丁,他在《懺悔錄》中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奧古斯丁認為未來不可能存在,因為它尚未發生;過去也不可能存在,因為它已經過去。因此,他提出未來是希望,過去是記憶的概念。這種觀點將未來從外在的客觀存在轉化為內心的主觀體驗,為今天的未來學奠定了基礎。
未來學的視角
未來學不再將未來視為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發展,而是看作各種可能性的集合。未來學家們使用圖表和模型來分析、理解和模擬這些可能性,從而預見未來可能的情景。這種方法的英文名稱「Futures」本身就是複數形式,強調了未來的多樣性。
滾動式修正與疫情應對
董家驊回應指,在疫情期間,台灣等地採用了滾動式修正的方法,即隨著疫情的發展不斷調整政策。這種方法與未來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因為它避免了單一預測的侷限性。當疫情爆發時,人們可能會有兩種極端看法:一種認為疫情並不嚴重,只是過度緊張;另一種則視之為大災難,認為必須立即採取極端措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的發展顯示了單一預測的不足。滾動式修正允許政策制定者根據新的信息和情況變化來調整策略,從而更靈活地應對疫情。
結論
未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準備未來。通過考慮各種可能性,我們可以更靈活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和變化。這種方法與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中的教導相呼應,強調內心的預備和警醒。未來學不僅在學術上有所貢獻,也在實際應用中顯示了其價值,尤其是在疫情等危機時刻,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全面、更靈活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