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訊】在美國歷史上,小布殊是以極淺的政治資歷贏得選舉的一位總統。雖然在國內經濟與國際事務的施政上,迄今尚未獲得大多數美國民眾的肯定和認同,但他恐怕是近代美國總統中相當勇於表達個人信仰的一位。他曾在競選中毫不掩飾個人的呼召與信仰,就任總統後,也勇於在公共場合祈禱,並公開談論信心、使命與美國的基督信仰遺産等話題。
這也是促使斯蒂芬•曼斯菲爾德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切入——小布殊的信仰,完成《活出使命: 布殊總統的信仰》這本人物傳記。書中闡述在經歷生意失敗、婚姻危機、酗酒的問題之後,小布殊如何扭轉人生,獲得成,他的信仰是什麼、他的信仰對國家造成什麼影響等。
布殊生長的時代,正值美國人信仰跌入谷底、追求物質、高舉科學、人本主義。雖然自幼受洗,卻和多數的美國人一樣,只是個掛名的基督徒。成年時期面臨生意失敗、婚姻出現危機,直到和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相遇,因而改變了他。
出任總統第一天,就舉行了一整天的禱告活動,並且立即刪減了聯邦墮胎預算。同時,他簽署一項命令,要求建立新政府的倫理道德規範。該命令要求新政府的員工「維持廉潔的最高標準」,也提出特別條款,禁止將辦公室當作私人獲利的地方,「凍結」一切與公共職責相沖突的金錢利益,禁止任何歧視行動。有些人認為他上任的第一天,代表著這個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是一種命定,將我推上現今的職位。希望我的任職乃是在回應某個美好的目的……,因此我要全然倚靠那位一直保守我、祝福我的上帝」,他公開表明自己擔任總統職位,是蒙掌管人類曆史的上帝所呼召,同時也談到美國的創建完全是上帝的作為。他和英國首相分享聖經經文,和俄羅斯總統談論十字架,和馬其頓總統一起跪下禱告,告訴土耳其領導人他們兩個會建立良好的關系,因為他們都信仰「全能的上帝」。更加特別的是,小布殊總統還嘗試運用信仰和宗教團體來解決國家問題,這可是美國近代絕無僅有的情況。
布殊就任期間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911,也是他作為美國總統最重要的工作——反恐,這事也可能是引來最多爭議的。書中提及他堅持包容立場,談到伊斯蘭教良善的一面,將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劃清界限,勸誡大家要善待美國境內外的穆斯林。此舉和其他宗教人士的看法不一致,也因此被質疑信仰的純正性。
布殊在任期間,處理公共事物方面引起很多議論,但是人們對他個人的品德還是極為贊賞。
本書的譯者林淑真在序言如此説到,「這本書之所以精彩,不是因為書中主角是當今世界最有權力的人,而是因為書中主角所信仰的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創造者」。他認為,許多人以各種看得見的事物分析小布殊的當選,但是本書作者跳出這個限制,「你會看見他所信仰的那位上帝是如何信實,敬虔人的後裔是如何的蒙福。你會知道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可以如何置身於一個不信的世界。最重要的,你會看見上帝如何在平凡人身上成就他不平凡的心意」。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