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工人神學院「跨越苦難」系列講座,2月11日假聖荷西基督徒會堂舉行了第三及第四場,由周和牧師與張子江牧師分別從護教傳福音及牧養關懷的層面,與大家分享基督徒對待苦難的正確態度。
苦罪的迷思:苦難與神的公義和慈愛
周和牧師所講的題目是「苦罪的迷思:苦難與神的公義和慈愛」。他指出,如何一方面理解神的公義、能力,一方面也正確理解「惡」的存在呢?這是很多基督徒都面臨的信仰難題。根據聖經申命記12章4節、約翰一書4章8節、提摩太前書6章15至16節等多處經文的描述,神的本性是公義、聖潔、慈愛、全能的,那麼,「惡」又是怎樣的存在?
周牧師接著介紹説,一些神學理論將「惡」看作「非存有」,另一些則重在分辨惡的「遠因」與「近因」;一些人主張「自由意志論」(libertarianism)——神預知而不預定惡,人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另一些人,如加爾文,則主張「相容論」(compatabilism)—— 神有理由預知並預定惡,但理由是奧秘,神的主權也與(相對的)自由意志相容,這則是另一個奧秘。不過,惡卻可引出更高的善。周牧師引用創世紀50章20節,指出信徒的受苦可成就善,又通過羅馬書5章3至5節等經文,説明苦難是基督徒成聖道路上重要的經歷。此外,他還以羅馬書9章22至24節、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5節,指出神的屬性也可透過苦難彰顯,並以希伯來書2章9至10節,説明耶穌基督遭受了最大的惡與苦難,但卻透過他的生命成就了最大的善。
周牧師最後總結説,惡與苦難的由來是神的奧秘,並與人相對的自由意志相容,但在惡當中,神可成就更高的善。
苦難中的肢體相顧及社區關懷
隨後,張子江牧師以「苦難中的肢體相顧及社區關懷」為題進行了「跨越苦難」系列的最後一場講座。他先從牧養的層面指出,對苦難的教導重點應是:人生在世必會經歷苦難。張牧師説,尤其是在多災多難的末世時期,這種教導更有必要,「使人心中要有準備苦難的來臨而學習不埋怨地去面對,以減少心靈上的苦澀,甚而進一步以化苦難為祝福的心態去面對」。
另一教導的重點,則是要信徒明白為什麼人會面對苦難,並教導有關神在被造之物身上絕對的主權。他引用出埃及記33章19節、耶利米書18章4至6節説,神的主權是無人可抗拒的。第三個重點,則是人自身的責任——如人類犯罪、破壞自然環境等,人類的苦難,有不少是由自己一手造成。
張牧師説,既然苦難頻臨,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則應彼此相顧相愛,對外更要幫助有需要的人,關懷社會種種不同的需要。他引用舊約耶利米、以賽亞、彌迦先知、新約主耶穌和使徒保羅的教導説 ,教會及信徒應常常關心社會,並作時代的先知,竭盡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一言以蔽之,肢體相顧及社會關懷,是教會對內對外責無旁貸的承擔,在未來的日子,更應該醒覺地好自為之。」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