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多次出现,而这章最详细讲了他的经历,是使徒行传最轰动的异象。神要他将福音传开的讯息对犹太人更是震撼。
鲍牧师先从保罗记述中两个令人混淆的记载,再看彼得的经历。第一个混淆的地方是大马士革路上扫罗面对面见到基督,他的经历用今天的术语应叫"信主得救"呢、抑或叫"蒙召作主的仆人"呢﹖
保罗:是信主亦是蒙召
说扫罗"信主得救"实在不错,因信主记述会讲到人的不配和罪恶。路加第一次介绍扫罗是司提反被杀时,人将他推在城外用石头打死时,扫罗当时与一帮迫害教会的人的同党逼害司提反。第二次提到扫罗时,提到"扫罗却残害教会",未提及他的背景资历。第三次提到扫罗从大祭司手中拿到文书要逼迫信徒,并出发到大马色。鲍牧师认为对教会英雄扫罗的介绍很特别,不讲他的派别迦玛列门下,或提他是罗马公民等背景,而从开始单讲他做的恶事,相信路加的焦点是耶稣要拯救扫罗这个残害教会的人,因此这一段似乎是讲保罗信主得救的记载。
但相信如果问保罗自己:"在大马色路上发生什么事呢﹖"他则会有另一个回答。加拉太书可能是保罗第一个写成的书信,他在信上讲及大马色路上发生的事时,用了呼召记述的格式,并且用包括"母腹中召我的神"、"施恩召我的神"等字眼,即是对保罗来说,大马色路上的是是神呼召保罗去行大事,就是将福音传给外邦人。
除此以外,在今天主题经文《使徒行传》九章里对耶稣对亚拿尼亚的记述到底属于信主的经历,还是蒙召经历呢﹖路加亦未有将它清楚分开。鲍牧师认为,一般人将信主经历及蒙召经历分开,认为信主是上天堂的保证,但呼召却是信徒成熟之后不一定会发生的事,但对扫罗来说"信主"跟"蒙召"二者并没有分别。
鲍牧师提醒大家:"如果我们信的是『主』的话,我们就是『仆人』。今天教会常唱『耶稣是主』,却不唱『我是奴仆』,觉得信主是对自己有很多益处,但蒙召其实就是去明白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心意。不少人参加培灵会以为是培养自己的灵性,令自己更超越。但其实人蒙召信主的经历不单教人明白谁是救主,更是明白上帝在地上的心意是怎样的。"
又说:"今晚我们要从『培灵』来到『敬拜』。在前八晚会上可能有不少人放下自己的偶像、竞争、饶恕弟兄姊妹等,这都是令自己高兴的事。但今晚不是讲自己高兴,而是神的计划。"
彼得:蒙召别阻挡神自己工作
彼得的经历同样有令人混淆的地方,他同样有两次蒙召信主的经历,但他的经历可能首先是蒙召,后才是信主。在加利利的海边耶稣呼召彼得从渔夫成为得人的渔夫,然后他放下了鱼跟从主,此处明显是呼召记述,但当耶稣叫彼得打鱼后,彼得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此处亦包含了一点悔改记述。
彼得在蒙召后直至遇上哥尼流之间发生不少事情,例如著名的三次不认主、耶稣的死和复活,及至他后来成为了教会的领袖,但他一直不明白神的心意,到在西门的家看到异象后才明白神要再次呼召他改变心意。当经历异象后,第十一章彼得跟哥尼流说:"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因为他到此时终才明白耶稣不单是"部份人的主",更是外邦人及万有的主。
福音不单改变个人 更改变群体
福音不单改变个人,更是改变群体。保罗蒙召将福音带到犹大,而彼得的蒙召则将福音带给外邦人。路加坚持一个信念—耶稣是万有的主,是审判活人死人的主,他亦一定是外邦及犹太人的主。
鲍牧师说:"今天教会最大的不是个人见证,而是群体合一的见证。叫人信耶稣是很温馨的事,但叫人合一则不那样温馨了。"保罗说耶稣从死人复活可能会只被人认为是傻瓜,但若说外邦人得救,则命中犹太人最痛恨的事。而耶稣在十字架上拆毁了两下隔断的墙,让撒旦看到犹太人跟外邦人同得福音的好处。
教会中复兴运动常带来种族之间更深的关系。1957年葛培理在纽约有几十场的聚会中讲道。他发现自己虽讲罪人能得救,但福音发挥不出能力。他于是找了一位黑人牧师Harward Jones谈话,并到黑人区传讲,直到布道会最后一场的参加者最后有五分之一是黑人。鲍牧师解释最初期的布道会充满种族歧视,一位黑人牧师在台上坐下后,另一位白人牧师走到别处不肯与他同座;而当有黑人愿意信主时,白人陪谈员却走开。但葛培理说:"如果福音真的有能力,为什么看不到合一的见证﹖"甚至黑人维权家马丁路德金当时与葛培理兵分两路,他对葛培理说:"我去示威,你继续布道见证神大能!"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见证说他成长的美国南部地区种族歧视情况相当严重,但葛培理布道团在一南边城巿讲道时,有白人和黑人拉著手认耶稣为主。他认为这是改变历史的二十年,足证福音令不同的种族同得福音的好处。
1920年开始在东非有复兴运动,带来的影响达七十五年之久。此运动在二十年代开始,当时在乌干达有一万五千人崇拜,后来扩展至十个东非国家信徒一起敬拜。一位宣教士写信说:"我们宣教士到了非洲,被复兴运动改变了。我们带著白人的骄傲和宗派间的歧视到了那里,但神却在复兴运动中改变了我们。不单改变了国家之间的仇恨,或福音派之间的关系,或黑人与白人的关系,这种复兴更带到欧美,改变了社会,影响达七十五年之久。"
鲍牧师反问:"我们的培灵会又如何呢﹖是否心中火热、高兴就够了呢﹖"他表示在中国教会仍未能看到能打破隔阂的复兴,在中国群体里亦有歧视问题,中国民工与城巿人、男与女、不同职业才干、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等等。香港亦然,十年之间神忽然将多种族的人带来香港,香港人却用不同字眼描述他们,这些字眼不会比早期美国给黑人的字眼差。一本杂志讨论香港当中有住了很多年的少数民族,原来香港人当他们不存在。"看来这似乎跟我们没关系。种族歧视不只在美国要讨论,我们的福音有没有触动到他们﹖"神呼召保罗及彼得将福音带到不同群体,鲍牧师认为每次福音运动都应达到这样的果效,并且成为宣教运动的开始。
鲍牧师再提到第二个混淆处。典型的呼召记述的一般格式是神让某人做事,那人觉得自己做不到,然后神安慰他后就按主所说的去作,但在今天的主题经文中,呼召记述不是用在扫罗身上,却用在亚拿尼亚身上。亚拿尼亚和其他先知一样不愿意去做神的工作。
第九章明明是呼召扫罗的记述,却花了大半篇幅讲亚拿尼亚这个在圣经中没有再出现的人物。鲍牧师说:"耶稣要摆平扫罗很简单,当光一到他就倒下了,但要摆平亚拿尼亚却花更大的劲。要改变教会的心意则花了很多精力。神费尽唇舌劝服亚拿尼亚,神要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对我们的要求亦很低,神不需要我们帮手,只求我们不拦阻神作用。"
他认为同样地,整个第十章里充满隆重的场面,不单有祷告,还有圣灵加上异象的记述,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叫彼得不要拦阻神的工作。后来彼得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此事时说:"我是谁,能拦阻神呢﹖"在此彼得明白到那些异象是为了叫他别拦阻神工作,因为神可以自己解决。
鲍牧师说:"不拦阻神工作不容易,神要通过我们为他工事,但我们诸多拒辞,说自己样貌不好,口才不好,但神要用这些人,只要一开口就会有很多人会信主。但问题已不再是我们是否回应神的呼召,而是不拦阻神工作。"
培灵会上人以为复兴只是自己高兴,但不想神的计划。鲍牧师提到英国有一个一百三十年历史、每年一次的培灵会。緃然不是宣教大会,但制造了四千多位宣教士。十九世纪末一姊妹在此大会上听到戴德生的信息后决定做宣教士,先去日本后去印度,她在印度向在庙宇中卖出自己肉体的孩子传福音,人称她为"庙童之母",在她在日本宣教时住的房间有一张海报:"yes, lord (主,我愿意一生献上)"英国大会上如此见证的不止一个,而今年他们的主题是"宣教",但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新鲜事,因为他们已派出很多人。
他续说:「今天是否我们在香港、九龙及不少广播站听到讯息就高兴呢﹖还是拆毁人与人之间的墙,甚至有感动被差出去,顺服在神的心意里﹖神对彼得的要求只是不要拦阻神工作,对亚拿尼亚亦只要求他不要拦阻他在扫罗身上行的奇工。
今天我们愿意这样,还是拦阻神工作﹖会否九港培灵会一百周年时,我们可以不单数算香港教会得著什么益处,而是香港以外的教会得著什么益处,又或者有多少宣教士在此大会上被差出去﹖今天我们选拦阻神工作,还是作神工作的见证人﹖」
相关新闻:
[奋兴会之一] 鲍维均博士讲"圣洁的事奉"
[奋兴会之二] 鲍维均博士:刚强壮胆 敬拜独一真神
[奋兴会之三] 鲍维均博士谈"福"与"祸"
[奋兴会之四] 鲍维均博士:现今的机会
[奋兴会之五] 鲍维均牧师:"列国先知"—耶利米的警世称号
[奋兴会之六] 鲍维均牧师:从约拿讲公义与怜悯
[奋兴会之七] 鲍维均牧师:放下争竞 背上十架跟随耶稣
[奋兴会之八] 鲍维均牧师:马利亚,蒙恩的女子
[奋兴会之十] 鲍维均牧师:《启示录》的福音与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