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雲醫生:「社會撕裂」源頭是與上帝隔絕

20170813
20170813

「撕裂」是現今社會常用字詞,很多人都説修補撕裂。而蔡元雲醫生以「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為題,分享了《聖經》如何看待這些字詞。

蔡醫説:「一個人正值得意之時,便是他墮落之時。」據《聖經》記載,大衞的兒子所羅門是個充滿智慧的王,寫下《箴言》、《雅歌》等。及後所羅門王權傾天下,妃嬪成羣,一度離開了神,正正就是與神「撕裂」。直到年老才誠心悔改,創作了《傳道書》。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傳 3:1)蔡醫指出萬物都有規律,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很多事卻無法主宰,就如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種族,更無法控制死亡。

經文又提到「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每天翻開報紙所見,謀殺傷人不計其數,遠至「911事件」,近至芝加哥槍殺案不斷,整個世界都充滿殺戮。而神就是希望人在病態的社會中得到醫治。醫治非獨指身體上,乃是在全方位上要使人變成「全新」。

「哭有時、笑有時」,喜怒哀樂不能強自抑制,就如女性比男性長壽是因為她們會透過哭釋放負面情緒,而男性卻「流血不流淚」。因此人應當適度釋放情緒。

「撕裂有時」

現今世界撕裂不斷,蔡醫提到近至香港分成「黃絲」、「藍絲」,立法會「碎片化」、遠至希拉里、特朗普在選舉互相謾罵、南斯拉夫一分為四等數之不盡。他又説「撕裂」是一個深層結構問題,一位著名社會學家曾用50年研究美國撕裂的原因,而研究指出癥結所在是關乎於人的生理當中的四項條件。

第一個撕裂的原因是家庭。美國的家庭崩潰,離婚、不婚多不勝數,甚至連性別的界線亦開始模糊,如廁可以不分男女,悉隨尊便。觀乎香港,從事青年社區工作的蔡醫指出「三個家庭中便有一個單親」,他説:「家庭是個簡單又重要的結構,假若某國的家庭撕裂,那該國必然出現很大問題。」

第二個是社區關係。曾經,社區互助是美國最為驕傲。然而近年槍擊案不斷,使人互相猜疑,怕受傷害。比之現今社會,終日「你防我、我防你」,使人失去互信繼而關係撕裂。

第三是呼召。蔡醫生解釋人們工作都有對應的呼召,就如做醫生要立誓愛病人、服侍病人,但這些觀念經己變質。無牌行醫、濫收藥費比比皆是。人都變得自我中心,唯利是圖,不再顧道德和專業操守。

第四個是信仰。美國的貨幣均印有「In God We Trust」的字句,亦有百分之七十人口是基督徒,然而很多都是有名無實,就算返教會也是心不在焉。如此慢慢遠離神,與祂的關係走到撕裂。當與神的關係撕裂,便連帶其他關係都連根拔起。因聖經説:「神是愛。」

蔡醫強調:「神是愛的源頭,當與愛的源頭隔絕的時候,很容易便與身邊的人都一同隔絕。」

以大衞借鑑

聖經記載,大衞靠著神,以小勝大擊倒了巨人歌利亞,又曾顛沛流離,躲避掃羅王的追殺,蔡醫生説:「當人在患難中很自然會親近神,就如大衞一樣知道自己力有不逮,因而貼近神。」最終上帝選擇了他,成為了以色列王。他説:「當人自以為掌握一切,便是開始墮落的時間。」

當大衞名成利就時,一天無意間看到了將軍烏利亞之妻拔示巴正沐浴,於是暗中與拔示巴私通,使她懷孕,最終為掩其非而將烏利亞調到戰場前線而殉亡。曾經一個這麼貼近神的人亦抵受不了引誘與神撕裂,一而再、再而三做神不喜悦的事,可見撕裂是人人都會經歷,而非沒有信仰的人所獨有。蔡醫解釋:「假如人貼近神,慾望便與神為中心,否則便是以己為中心。後者則有三個慾望的危機: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後來大衞娶了拔示巴,兒子恨他,羣臣議論他,他卻懵然不知,因他的雙眼已被慾望所矇蔽。

「縫補有時」—上帝永不放棄

但是上帝會來作「縫補」的工作。蔡醫説:「神是滿有慈愛,祂會差派人提醒犯罪的人。」當時神派了先知拿單死諫,令大衞懊悔不已,寫了《詩篇》51篇並公告天下。由此可見神沒有放棄大衞,還派人勸他浪子回頭。蔡醫生又補充:「應當珍惜身邊會説提醒你的朋友,因為會説真話的人不多。」

蔡醫生指出,很多宗教的信徒會做各樣的事去討好自己所信神,又有所謂「行善積德」。然而大衞透過《詩篇》告訴世人,神要的是「憂傷痛悔的心」——人醒覺之時發現真正的自己,然後去真誠面對自己和神,做個表裡如一的人,而非一切的宗教儀式。如此一來,就成了一個修補人與神關係的條件。

蔡醫生告訴聽眾,耶穌基督的犧牲使人與神修補關係的橋樑。因《聖經》説:「若不流血,就不得赦。」而耶穌被釘十架,為世人流血並赦免他們的罪,使神與人重新和好。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