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諮詢會議 學者創模型論信仰為本基督教教育

教育諮詢會議 學者創模型論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
教育諮詢會議 學者創模型論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

恩光書院1月12日籌辦第二屆「基督教教育諮詢會議」,探討以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精神。會中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設計出「三個三分法」的模型闡釋何謂基督教教育精神。

基督教教育精神:三個三分法

鄭漢文用其設計的「三個三分法」模型來分解何謂「信仰為本的基督教教育精神」,即是以「信仰為本」(faith-based)、「教育實踐」(educational practice)、「基督性」(Christian nature)來劃分三個類別。每類別再細分三部分:「信仰」為本包括以信仰的「經驗」、「知識」、「行動」進行基督教教育;「教育實踐」則從「家庭」、「學校」、「教會」的教育來實踐;「基督教性」即是「教者是基督徒」、「教材涉及基督教」、「學生是基督徒」。

「信仰為本」:經驗、知識、行動

信仰為本分為三類別,第一類是「經驗」為本。鄭漢文引用温偉耀博士在靈修課中所説:「人的經驗是如何與上帝聯繫。」,而根據2003年至2007年的統計,全港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佔五成以上,但在學校推行基督教教育有一定困難,在於學校的環境內不一定可以講屬靈經驗,教會就可以和必需。

因此,鄭漢文提出,若以「信仰經驗為本」,經驗就構成主要學習模式,所以基督教教育就有必要回應與信仰相關的經驗、經歷或體驗,從而增進經驗中的知識,例如祈禱親近神。

鄭漢文指出第二類「信仰知識為本」,當中包括聖經或神學的知識,若以這類為主要學習的模式,基督教教育就有必要回應與信仰相關的認知追求,從而增進神學學習上一些前設,例如對《使徒信經》的理解、上帝的創等。

第三類是「信仰行動為本」,若以此為主要學習模式,基督教教育就要回應與信仰相關的行動或實踐,從而增進在實踐上的知識,例如關愛社區與鄰舍等。

「教育實踐」:家庭、學校、教會

鄭漢文繼續指,教育學將實踐的場域分為三大類:家庭教育實踐、學校教育實踐、社區教育實踐。若以第三項來對應基督教教育,就是把教會視為最重要的社區。

對於家庭教育實踐如何基督教化?他舉例在家庭塑造每日祈禱的習慣,「讓信仰能持續到老,一個人縱然在青少年期出現反叛,但都頗有限度。」學校則可透過聖經科貫徹基督教教育精神。

教會就以主日學、信徒培訓、神學教育來栽培基督徒提升屬靈質素。鄭漢文認為三者可以互動,香港教會的辦學團體對推動基督教教育是有利的,既可以公費辦學又可加入基督教教育元素,美國、台灣、荷蘭不可以宗教背景辦學,教會、學校、信仰三者分開。

「基督教性」:教師、教材、學生

基督教性三分成教師為基督徒、所教涉及基督教、學生為基督徒。從事價值教育的鄭漢文表示,價值教育就是身分轉化的教育,按三個判準則為:「基督教教育是,基督徒教師教習基督教教材給學生,讓其成為更好的基督徒。」不過,他指現今的教會學校已非這樣。

由此鄭漢文以此歸為四類型的基督教教育,上佳的基督教教育是三個判準都滿足。此外,鄭漢文指出,若將「三個三分法」互動,將會出現更豐富的議題,探討的向度更多樣化,如將「信仰經驗為本」放諸於「家庭教育實踐」,則可深入地探討基督徒父母傳承甚麼的屬靈經驗給下一代?

最後,鄭漢文總結指,「三個三分法」的模型若非信仰為基礎,這只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模型,而「三個三分法」是上帝親自向他啟示的模型。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