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初中中史科最新一份课程修订咨询稿发表,鉴于课堂授课时不足,有关利玛窦、马礼逊等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来华历史将删除,但中史科教师及校长指基督教来华对启蒙中国现代化及香港发展有深远影响,初中课程完全跳过不教,难以说得过去。
现行初中中史科课程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概况放在课程乙部文化史的"宗教概说"内,连同佛教、道教、回教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共教授五节。2016年教育局发表首份咨询稿,建议在中二教授明朝时讲授"基督教再度来华与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为课题。2017年进行第二咨询时文稿表示有关内容应悉数删去,以因应课时不足,加上前线教师要求加强历朝衰乱,惟有"忍痛切割"。
但有基督教学校的中史科教师认为,基督教来华不仅对中国传教,也促使西学东渐,对启蒙中国现代化及香港发展有深远影响,有助学生探古寻源,例如为何传教士选择香港为基地向中国传教,香港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角色,现今又如何发挥等,如果删减有关内容,只讲治乱兴衰,师生都受影响,连就对读的学校为何由教会办学都再无从说起。
创校二百年的英华书院校长郑钧杰表示,"学校正是在这时代背景创校,早年传教士更在学校翻译《圣经》与中国传统经典,印刷本港首份中文报纸《遐迩贯珍》等。"
他更指出,无论是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抑或国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均受到基督教思想所影响,"如果学生只聚焦于史事,而不谙背后的思潮与文化背景,认识未免片面及简单。"
另一方面,他认为新课程强调了解香港与国家的互动关系,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内容正是重要一环,"中史科课程有『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选修单元,可见重要性不低,初中课程完全跳过不教,难以说得过去。"
郑钧杰重申,文化课题被逼"让路"或许因课时有限而作的决定,但日后如何为学生填补课程的历史空白,值得前线教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