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派基督徒团体的『拗直治疗』,与赵世曾的全球招婿,根本如出一辙。不管是所谓信仰辅导荷尔蒙治疗,还是重金找个『好男人』,都是基于『同性恋是病,可以医好』这种早已被科学否定的虚假理论。基右组织打著信仰和医疗的旗号,而赵爸爸,基于他的出身背景行事经验,以为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
首先我想指出我们不一定认同赵世曾的做法,我们并不同意"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我们且认为纵使父母不接受儿女的同性恋行为,仍应用不离不弃的态度与子女同行。假若父母是基督徒,更应学效天父对我们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对子女的爱,是不应该建基于改变性倾向的条件上的。
接著我想指出,吴志森以上短短的一段话,其实已包含了不少误解和误导的言论。
误导的标签
吴志森矛头直指所谓"右派基督徒团体"和"基右组织",类似的标签有"基督教右派"和"宗教右派"。这些标签在西方媒体和政治讨论中比较流行,往往带有"政治保守"、"头脑僵化"和"不宽容"等负面涵义,最近也被香港一些自明开明的人士挪用来恶意标签一些道德保育团体,特别是因为他们不认同同性性行为。然而,不认同同性性行为的人,就必然是政治保守、头脑僵化和不宽容的吗?这样的标签在西方也不一定有普遍应用性,转移到香港这么不同的处境,更加有很大误导性,只会窒碍理性的讨论,和加深社会中的分化和误解。有关这方面的分析和理据,我们已有一本书作出深人探讨和回应:关启文、蔡志森编,《基督教与现代社会的争论──道德、政治与"宗教右派"》,香港:天道书楼,2012年2月。
此外,吴志森一如香港的同运团体,把对同性恋者的辅导标签为"拗直治疗"。然而,后前同性恋者群体(如香港的新造的人)已多次表明,"拗直治疗"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侮辱性词语,也不反映他们的真实情况。因为一些同性恋者,本于各种个人理由,并不满足自己的同性性倾向,因而自愿寻求辅导,这过程并非"拗直",而是生命的成长和更新。他们已比一般同性恋者承受更大的压力,是性小众中的性小众,为何吴志森不能多点尊重?
误解一:赵式芝事件与同性恋辅导的大不同
若明了以上那点,就可看到「拗直治疗」,与赵世曾的全球招婿…如出一辙」的说法有极大谬误,因为两者有根本的差别!赵世曾的全球招婿是用利诱之法给压力女儿,希望她改变性倾向,但这是与她的意愿违背的。然而基督教团体所提供的同性恋辅导,是因应一些同性恋者的要求和需要,是与他们的意愿吻合的。这又如何能与赵世曾的做法等同呢?
误解二:同性恋辅导并不需要建基于"同性恋是病"的前设
吴志森这说法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站不住脚。第一,事实上新造的人前会长康贵华已清楚表明,他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精神病。第二,上面已解释过,同性恋辅导的需要是建基于一些同性恋者的自发要求,他们不一定要认为自己有精神病,只要他们感到他们的同性恋倾向令他们困扰甚或痛苦,他们希望能接受辅导,减低困扰和痛苦,甚或在某程度上改变性倾向,辅导员就可基于"案主自主"的原则提供协助。
在以上整个过程中,没有谁需要假定"同性恋是病"。当然,另一些同性恋者既不认为自己有精神病,也不感到任何困扰,所以不需要辅导,我们也基于"案主自主"的原则表示尊重。然而,假若他们把自己的做法绝对化,不容许其他同性恋者自愿地寻求辅导,并且对这些人口诛笔伐和百般污名化,则未免霸道。
多元民主社会的要求:不应扭曲持不同意见者的立场
民主社会里往往有多元的价值和持分者,我们固然有权利持守自己的意见和批评我们反对的意见,然而良好的民主社会也要求这些批评合乎理性,而理性批评的先决条件就是忠实理解别人的立场。建基于误解的批评和情绪化的标签,对理性讨论只会有害无益。
吴志森往往以民主先锋的姿态出现,他也经常批评不认同同性恋的人,然而不幸的是,在《由挛拗直》中所包含的,更多是一些恶意标签和误解。我也在想,究竟吴志森在作出公开批评前,有没有去看看"新造的人"的网页,或那些过来人的真实故事,甚或尝试面对面聆听后同性恋者的心声呢?
(注:本文转自关启文网志,题目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