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种因素,诸如牧者太忙、现在人不爱看书、写作无法赖以生存等等,导致文字事工老是不被看重,教会文字部或机构杂志在邀稿和摧稿方面吃力不讨好。然而,教会似乎又深感不能没有文字工作,所以总想尽办法去维持它。与此同时,另有一些很喜欢写东西的人,却因为水平未达到刊物主编的要求而被退稿,出头天令人感到遥不可及。难怪谈起文字事工,很多同工都垂头丧气的。随著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字事工面临史无前例的转型,或许也正是教会文字工作得以复兴的契机。教会和相关机构若懂得善用,它的确是当今最普及且优良的传福音工具!
从我自己谈起吧~坦白说,笔者今日会变成一个"文字工作者",网路科技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人的中文只念到中学过渡班(即马来西亚进入初中一的前一年),小时候有尝试写东西和投稿,但从未获奖或成被刊登,我所懂的成语、谚语不多,中国古书和文学作品更是没有碰过,写作时更是经常感到词穷或词不达意。可是如今竟成为专栏作家、而且还出书、当写作营讲员……我只能惊叹:这是神的作为!我对文字事工的参与是从写讲章开始。我自第一次学讲道学开始便要求自己写逐字稿,经过十六年之后的今天仍未改变(只是我一般不把逐字稿带上台)。笔者在韩国服事期间(2004-2010)几乎每周都有新讲章,写著写著就渐渐觉得这么辛苦预备的讲章只讲一次就结束了有点可惜,于是把它们张贴到部落格上,其后得到灵感加上自己绘制的漫画,便将链接透过电邮发送给认识的朋友阅读。后来,这些文章被转载并流传到世界各地,开始有基督教杂志社和网站要求转载、邀稿,甚至邀请成为专栏作家。这样过了几年,我将这些讲章按照主题和内容加以分类,出版成书。试想,若没有网路,按以往投稿到报章、杂志的方式,我恐怕很难走到今天的地步。
网路,尤其是社交网站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每个人相等的机会,展现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而不需要先经过相关单位的审核和批准才有机会给世人看到自己。当今确实有不少卧虎藏龙的人才就是这样走红的!然而,也基于同样的因素,使网路充斥著各种缺乏水准、不成熟、不真实、不健康的讯息。笔者必须坦言,连某些基督教的信息也是这样。配合本期的主题,作为一个网路起家的文字工作者,笔者愿意借此分享一些网路文字事工的经验、观察和心得。
首先我必须重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字事工,内容还是最重要的!网路文字既然未经任何单位过滤,很容易就被滥用。许多人在社交网站上任意指责和谩骂,有些人未经验证就转贴分享不实的报导,还有人以扭曲事实的文章来宣扬自己的主张,更多情况是很多人从不分享好作品,只散布各种毫无意义的八卦和不雅的内容。即便是基督信仰相关的信息,也并不见得都可取或值得推崇,可惜很多信徒虽出于传福音热忱,却未经过慎思明辨就随手转贴。不久前FB(Face book)的基督徒朋友就疯传一个缅甸和尚因做了关于天堂和地狱的异梦而信主的短片,问题是,影片最后提到该和尚如今"下落不明",换言之,其真实性根本无法证实。更重要的是,笔者觉得这种内容往往只会令非信徒对基督教反感。
此外,在网路发布信息也需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惹祸,因为它传得又广又快。今年五月发生台湾渔夫遭菲律宾射杀事件之后,有传闻指在台的菲佣遭抵制,当时有位神学生为鼓励大家善待无辜的外佣,便在FB上发文,以第一人称自编了一个故事,描述菲佣在便当店买便当遭拒,而后得到作者爱心帮助的故事。这故事一夜之间疯传,引起轩然大波,说这讯息破坏了台湾在国际的形象,最后还劳动警察介入!在很多社会、时事、道德,甚至是科学、神学等议题上,也常见好些不明事理的基督徒随意发言而成为社会笑柄。在此特别提醒网友,务必确保充份了解自己所欲分享的内容、并尽量评估其可能引起的后果之后才进行转贴!说到这里,从正面的角度而言,网路的确很适合用以回应时代议题。由于不需要经过审稿、编辑、印刷等过程,透过网路发布是目前最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此媒介无疑最适合用来回应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笔者喜见不少基督徒作家在这方面以敏锐的触觉和反思能力,发表了符合基督信仰价值观的立场和意见。
从阅览率来评估的话,按照笔者的经验,精简的文字较容易被接受和吸收。许多的调查显示,现今人们的阅读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在浏览社交网站的时候,也很少人会停下来阅读长篇的文章。因此,网络文章若能保持精、简、准,不但能增加该文的阅读率,也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笔者常在FB发表每天灵修的心得,除了抽取出来的经节之外,心得部份的字数通常都不超过五十字。这些分享在粉丝专页上可让数千人看到,并得到数百的赞(本人专业有两万多粉丝)。至于一些较长的论述性文章,作者可考虑分段、分点来发布,一次分享一个小标题,并在全文标题上标示五之一、五之二……,这样比较不会让读者一下子被过长的篇幅吓倒。此外,笔者也发现文章的标题很重要,创意的标题能大大提升读者阅读的胃口。
在文字创作方面,笔者鼓励用多样性的文体来展现基督信仰的丰富性。以文字分享信仰的方式很多 -- 一篇个人见证、伟人的见证、感人的故事、生活小心得、人生的反省,或一首诗、对联、歌词,或较哲理性的论述,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他们的观点去发现信仰的奥妙,甚至可以是一本书的读后感、或电影的观后感去谈。既然网路的平台已经存在,我们就期盼教会中有更多各类的人才在这里用神给他们的恩赐来见证他们的信仰。
如果想进一步提升阅览次数,可配合适当的图片或短片来增强吸引力。图片、漫画、短片、音乐往往比纯文字更加吸引人。只是每一门艺术都有其局限,画出来的拍摄不出来,拍摄出来的写不出来……,在诸多艺术中,笔者认为文字仍然是在论述上表达最清楚的工具,其重要性不容取代,但为了增加大众的阅读率,网络文章可多与其他艺术配合在一起。笔者注意到,FB上许多大量被阅读和转载的文章,作者都懂得为文章配上适合的图像(通常都是一些有水准或富启发性的摄影作品或绘画)。另有一些传播更广的文字,是将精简的文字制作成精美的海报,或制作成短片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在看短片而非读文字。坦白说,文字事工走到这个地步从某方面而言确实有点可悲,反映出现今的人们受感官远过于受内容所主导,然而大势既是如此,文字事工的形式若仍一成不变实在无法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就当作是创意的考验吧!
网路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可以及时作出回应,这一点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让大家有交流的空间,笔者就常常从读者的回应中看到自己思路的缺欠和盲点,并惊叹原来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的角度思考。不过有时候这种回应也惹来一些麻烦:由于每个人都可以留言,所以版主经常需要处理一些闲杂人借机干扰、为难,笔者甚至碰过异端藉著在粉丝页上留言来宣扬他们的错谬教义。
最后,尽管网路文字工作有许多好处,我们仍必须承认网路不是全能的。近年台湾社会炒得沸沸扬扬的课题之一是"多元家庭法案",网络无形间成为支持和反对双方宣导诉求及打笔战的战场,其中包括一些拥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也有不清不楚就任意发表言论的外行人。在一次小组聚会中谈到这个议题的时候,有位弟兄发表了很简单却颇得笔者认同的观点:"FB并不是讨论这个议题的好地方!"他的意思是,很多的讨论只会掀起无济于事的骂战,我们需要更多能实际影响立法的有效行动。的确,无论哪一个议题,笔者并不反对在FB上有意见的交流,但谈论者同时该好好想想:这些谈论带来什么成果?还有没有一些更重要的行动能给社会带来影响,是我们应该做的呢?我们要小心别让自己变成一个很会说而不会做的人!
笔者鼓励基督徒更多尝试创作,并适当地在网路发表,即便是转贴别人的东西,也务必先过滤其内容,评估其可能带来的结果,若有可能,当尽量选择转贴有水准的贴文。我们张贴些什么,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水平。笔者留意到,当我们选择发表和张贴好文章,其他网友久而久之也会发现,甚至加以追踪。
(注:本文转自《华传》第二十五期,题目略有改动,作者为神州华传宣教士,目前在台湾进修)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