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潘冀,是唯一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頭銜的台灣建築師。年來得獎作品無數的他談到自己的成路時提到,穩定的信仰力量和清楚的管理意識伴他度過重重困難,更是奠定他人生事業的兩大基石。
上週台灣佳音電台特別選播《展翅上騰》職場系列講座中建築師潘冀的分享。曾獲《天下雜誌》選為「影響200飛越2000」人物的他,專業本色不改—從基礎説起。他表示,幼年因父母關係入讀澳門培道中學附設小學,這成為了他基督信仰的啟蒙;到了高中準備升學時,老師給他有關時間分配的建議,使他養成處事時按優先順序管理的習慣,兩者都對他日後人生事業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潘冀自言興趣廣泛,雖然較喜歡文科,但對數理也不排斥,亦因此在大學時選擇了建築專業。畢業、退伍後他和許多台灣學子一樣,負笈留美,且一待就是十多年。從最初的格格不入到後來一展長才,這段異文化的磨合期,對潘冀來説痛苦卻彌足珍貴,「建築所需的不只工程知識,在美時間的人文培養帶給我很大幫助。」
儘管事業有成,潘冀與妻子從未放棄回國念頭,「因為覺得在那裡享受的是別人幾百年來辛勞的結果,多我們一個不多,少我們一個不少。不如把所學的帶回國,也許多有些貢獻、幫助。」1976年,越戰剛結束,局勢仍動盪不穩之際,夫婦倆偕子女毅然回台。
然而在台發展初期最常碰到的挑戰便是「國外那套,國內未必行得通。」潘冀説當時做建築師,要不是有良好的社會關係,或者很會應酬、長袖善舞,再不就是很有彈性,懂得走巧門。這些都與他的信仰和長久以來建立的生活習慣不符。但他始終相信過去歲月的經歷不是偶然,38歲創業的潘冀決定用單純專業養成的訓練和仰望上帝的心,在台灣走出一條路。
從開始時只有三個人的公司到今日潘冀聯合建築事務所在上海、天津、廈門成立據點,回顧過往潘冀充滿感恩。當1994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授予院士資格,他説最令他感到驕傲的不是得此殊榮,而是所獲肯定作品都是這時期在台灣做出的。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是潘冀個人的成座右銘。他提到了晨更的重要,每天早晨他一定先有20至30分鐘靈修禱告的時間,「有時主藉祂的話語提醒我、有時禱告讓我的腦筋得以清醒思考」,數十年如一日的靈修習慣是他不斷得力的泉源。 而除了對時間的有效管理,他還有一個水龍頭理論:每個人的腦袋都像水龍頭,可以開、也可以關。當因地(時)制宜的管理我們的腦袋。
他舉例説,「譬如我才結束跟客户在電話那頭的爭執,現在又要開會,我就應把剛才的思緒關閉,專心開會。」這樣做是為了要訓練專注力,在有限時間內專注地把事情完成,也不會讓情緒影響自己。
謹記時間有限的潘冀,透過信仰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楚的認識,「我們的能力、生命有限,在世上神給我們機會經手一些事、跟某些人相處,時間都相當有限,我們只是代管、經營的人。就連兒女,我們也不能決定他們的未來。」他分享説,他的兒女現在所做的,都不是他原先預想的,「有選擇電影藝術為志業、也有服裝設計夢,我們只能在旁鼓勵他們。」
這種管家理念也用在他經營公司上,「或許其他人會説『事務所是你創的,你應該叫老闆』,但這些年我從來不認為事務所的同事是我的員工,我都稱他們同事、同仁,因為我們是一起打拚、成長,只是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我們有幸可以經管上帝放在我們手中的工。」
-
《重審基督》作者史特博新書拆解瀕死個案 引證天堂存在
著名基督教作家的史特博(Lee Strobel)出版新書,以全新視角剖析瀕死經歷、神秘夢境等現象,作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及基督教懷疑論者接觸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窗口。
-
劉彤牧師證道中剖析基督徒的「瑪利亞情結」與「馬大困境」
劉彤牧師在證道中剖析教會中常見的兩大信仰困境——「瑪利亞情結」(過度追求屬靈表象,輕忽實際行動)與「馬大困境」(忙於事工卻失去喜樂)。他強調,信徒應明白神的呼召、發掘聖靈恩賜,並在「熱情與世界需要相遇」的地界上忠心服事。
-
皮尤研究:白人福音派仍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羣體
皮尤研究週一(4月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72%的白人福音派肯定特朗普的執政表現。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項目研究員奇普·羅託洛指出,「白人福音派在各項議題的支持率上顯著突出,該羣體絕大多數認可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
「5.1全球工作信仰日」洛桑及福音派聯盟聯合推出眾多華人機構響應
洛桑及WEA推出的「全球工作信仰日」(GDFW)將於明日五一勞動節首次啟動,在全球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以祈禱和慶祝活動在職場中點燃信仰。
-
台灣牧師吳惠蘭呼籲全球宣教更多包容女性、青年領袖及華語教會羣體
在近日於巴拿馬舉行的COALA3.0(非洲、拉丁美洲與亞洲基督領袖會議)上,來自台灣的吳惠蘭牧師作為全球宣教領導層中的年輕聲音,為大會帶來嶄新視角。她呼籲全球宣教運動的未來需要更多包容女性、年輕一代及華語教會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