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创豪: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拒绝宗教吗?

salvation.
作者:余创豪 Chong Ho (Alex) Yu

为什么有些人会放弃自己的信仰呢?基督徒和无神论者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基督徒要研究这个题目,目的是想找出信徒流失的原因。世俗主义者也有兴趣去研究它,是因为他们想将人们从宗教教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Phi Zuckerman)声称,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对宗教敬而远之者作了两项研究,其中之一是在欧洲完成的,另一个则是在美国,前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一本名为《没有神的社会》(Society without God)的书,而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则发表在《再没有信仰:人们为什么拒绝宗教》(Faith no more: Why people reject religion)。

限于篇幅,在这短文里面,我只想集中讨论《再没有信仰》这本书,在这项研究中,朱克曼和他的助手采访了八十七位曾经有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人,但后来他们决定放弃信念。朱克曼没有使用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相反,他用定质方法(qualitative method)去分析受访者所说的东西带来什么意义,定质分析有一个公认的弱点:研究人员的解释可能是非常主观的。

"我的猫没有回家"

在八十七个案例中,朱克曼描绘这些人都有充分理由去拒绝他们的宗教,例如他们的祈祷并没有被上帝垂听。宾妮是其中一个案例,在九岁时她开始信心动摇,那一年她的猫走了,她努力祈祷,希望上帝令她的猫儿返回家中。她看到圣经有一节经文说,即使你的信心好像一粒芥菜种那般微小,你也可以移山。但她的猫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宾妮不再相信上帝。朱克曼想用这个例子来表明祈祷是徒劳的,故此人们有充分理由不信上帝,但此例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多年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同事在办公室里面失声痛哭,她告诉人们波比死了,她是多么想念波比,所有人都以为波比是她的近亲,于是同事送她一张慰问卡和一点帛金。后来我们发现,波比是她的狗,人人都哑口无言。人生中是否有比猫狗更重要的事情呢?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一些受访者的创伤远远超过失去一只猫的痛苦,有人离婚,有人自己的母亲因癌症而离世……等。这些人对上帝十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做对了所有一切,因此不应该受到折磨。例如,大卫的妻子和另一名男人有染,离婚后,他要向前妻和子女支付每月三千四百美元的抚养费和赡养费,大卫向神伸诉,为什么自己忠于信仰,做对了一切,但下场却如此可悲呢?朱克曼似乎同意大卫所说,他写道:"大卫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自少他用心去研读圣经,热切地祈祷,跟随他的宗教原则去乖乖地做人,乐意地参加教会聚会和崇拜。"

一方面我很同情那些人的遭遇,但在另一方面,我质疑谁人能百分之百肯定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所有人都有罪性,我们真的可以确定自己绝对没有过错吗?当我批评经历痛苦的人,一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我是冷酷无情,但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需要理性地分析处境。假设大卫真的做对了一切,但无论如何,他的妻子做错了:有外遇。大卫期望神要做怎么呢?希望神阻止她和男朋友走在一起吗?或者干脆制止那个女人嫁给大卫吗?目前,美国的离婚率是百分之五十三,这反映了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罪性。可是,上帝或者基督教要对那些破碎家庭负责吗?基督教从来不鼓励离婚,相反,耶稣说:"神所结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十九章六节)例外的是发生了婚外情,这是圣经许可的离婚条件。据威尔考克斯(Wilcox)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二零零七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定期参加教会的新教徒比世俗夫妻少了百分之三十五机会离婚。赖特(Wright)和史特沙(Stetzer)在二零一零年的研究核证了先前的发现,他们的初步发现是,基督徒的离婚率大约是百分之四十二,然而,赖特和史特沙进一步发现,参加教会崇拜是预测离婚的一个重要指标,更具体地说,百分之六十没有参加教会的教徒最后离婚或分居,但只有百分之三十八每周参加教会聚会的人离婚或分居。朱克曼的个案研究方法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

"为什么上帝夺走我的父亲?"

朱克曼又用南希的故事来支持他的观点,南希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她的父亲酗酒,没有固定工作。当南希大约是四、五岁时,她父亲的情况有所好转,他归信上帝,并开始新生活。这时候,他开始带南希去教堂,但南希的母亲也是一个酒鬼,她不信上帝,而且痛恨丈夫的转变,于是他们的关系恶化,最后以离婚收场。大部份时间南希与她的母亲生活,周末与她的父亲一起,他们总是一起去教堂。她和爸爸相处得很融洽,但妈妈的问题却变得更加严重。妈妈的新男友经常辱骂她,家庭暴力成为了常态。南希妈妈的家十分混乱,但至少南希有爱自己的爸爸,他的头脑清醒的,性格稳定、和蔼。然而,当南希九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十九岁那一年开始成为瘾君子,她非常频繁进出监狱,之后奉子成婚,但很快便离婚而成为了单身母亲。最后,她凭借自我激励而改变生命,现在南希是无神论者,她认为父亲的英年早逝是令她变成无神论者的一个关键因素。她说:"如果上帝要照顾我,如果上帝要我有一个好的生活,或许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而不是沈迷吸毒,说实话,那么他就应该带走我的妈妈。我的意思是,我的爸爸比我妈会更好地照顾我。"

南希指责上帝夺走了她的父亲,她说,若她与父亲在一起,那么她便会上大学,而不会是个瘾君子。然而,她应否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难道上帝令她奉子婚和成为单身母亲吗?还是她自己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呢?我也可以说一些类似的话:为什么上帝让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香港家庭呢?如果我出生在美国,如果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或教授,我可能有机会毕业于哈佛或麻省理工学院。人们有权去解释自己的生活经验,但这些案例研究既不能"证明"没有神或宗教观念是错误的,也不能表明人们拒绝宗教的决定是正确的。有趣的是,朱克曼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批评宗教有太多限制性行为的道德准则,他甚至援引马克斯‧韦伯(Weber)说,宗教是敌视性爱的。但是,如果南希和很多未婚妈妈遵守基督教的性道德准则,她们便可能不会䧟入这样痛苦的情况。

"我不能证明他们更快乐"

在书的结尾朱克曼写道:"总的来说,几乎所有我采访的离教者似乎是善良和生活扎实的男女,他们似乎是比较快乐和充满自信的,他们思维良好,口齿伶俐,有道德操守,表现得很体面。当然,我不能证明这一点,我没有以任何性格测试的问卷去检视他们。"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采访八十七位基督徒,我也可以得出他们似乎是十分幸福的结论。正如我在开首所说,解释这种资料是十分主观的。在没有一个参照组,没有精确数据之情况下,顶多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测,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其实,不少心理研究的结果与朱克曼的说法有矛盾,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克莱‧劳特利奇(Clay Routledge)指出,大多数调查研究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快乐,当中有许多原因,例如宗教令人感到生命有目的和有一个互相支援的群体。

在这短短的文章中,我不能逐一去分析所有朱克曼报告的个案,在某些个案中,有些人真的有充分的理由来拒绝基督教,例如有些人是因为性丑闻而背离天主教会。阅读这些故事后,也许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就让读者自行判断吧!

作者简介
余创豪(Chong Ho [Alex] Yu)是美国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教育心理学博士及哲学博士,现任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学系副教授和大学统计顾问,其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测量,跨文化比较,宗教心理学,量化分析之哲学基础,先后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学术著作,如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Causal inferences and abductive reasoning.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