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创豪
很多次笔者在艺术博物馆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内子说:"当你出名之后,不管你做什么,人家仍会赞不绝口。"这是我对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之名著《打破魔咒》(Breaking the spell)的观感。这本书被誉为新无神论运动的经典之一,但坦率地说,我认为这本书写得不好,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同意作者的无神论观点,这本书的首要主旨是提倡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宗教。因为他立下了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所以我以很高的标准去判断他的写作,但他提出了许多贫乏的论点,并且违反了一些常见的学术准则。
在其他文章中我已经指出过其中一些论证的弱点,例如他跳进结论和误解基督教神学,我不打算在这里重复这些观点,在这篇短文里面我会讨论另外两个问题。
宗教人士是少数群体?
丹尼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宗教人士也是无神论者,例如基督徒否认印度教的神是真实的,在印度教徒的眼中,基督徒是"无印度教神论者"。他进一步指出,基督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和许多其他宗教人士都认为自己的宗教是惟一正确的。然而,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们的宗教,如果他们所信的是真理,他们怎能解释其他人没有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怎能解释只有他们自己能领悟真理?
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看出了这个看似振振有词的挑战,其实大有问题。不错,宗教人士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但无神论者亦然。然而,在世界上许多人并不认同无神论,如果无神论是千真万确的话,那么他们如何能解释其他人没有从无神论的观点去看世界呢?2007年出版的《剑桥无神论参考书》(Cambridge Companion to Atheism)收录了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Phi Zuckerman)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朱克曼编纂了世界各地无神论者的统计数据,例如在澳大利亚,大约25%的人宣称他们不相信神,22%加拿大人表示不信神,无神论者在新西兰的比例介于20%和22%之间,但只有约4%至9%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在墨西哥这个数字下降到2%。无神论者在欧洲人口的比例则较高,英国和法国有44%的无神论者,在瑞典54%的人口不相信神,丹麦人有43至49%否认神的存在。如果无神论是正确的,为什么在许多国家中仍有许多人不是无神论者呢?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答案,我们不能以投票方式去判断事情是否属实。奇怪的是,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丹尼特会提出这个无力的挑战。
当丹尼特使用"少众意见"这一招去挑战宗教的时候,这一招同样也伤及无神论,这使我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崆峒派武七伤拳,七伤拳是一路先伤己后伤人的拳法,金毛狮王谢逊以七伤拳横行武林,但亦会造成自身之严重内伤。丹尼特的招数正是崆峒派的七伤拳。
无神论者都是聪明人?
在书中丹尼特经常使用"聪明人"(bright)这雅号来指无神论者,这个词不是丹尼特发明的,它起源于2003年的"聪明人运动",按照聪明人运动的定义,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拥有自然主义世界观,并否认任何超自然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发明了这个术语,我猜想这可能是要回应《圣经‧诗篇》第十四篇的一句话:"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事实上,这种用词只在圣经中出现过一次,今天基督教会也不会称非信徒为"愚蠢的人"
通常在学术著作中,作者都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情绪反应或含有强烈价值判断的用语,即使你没有以负面词冠上对方,而只是以积极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一方,这仍然可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意味著你的反方缺乏你独有的优点。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在课中写道:"定量数据提供事实证据。"(quantitative evidence offers factual evidence),但在定质资料(qualitative data)的讨论中却没有提及这点。我告诉她:"你可能并不是说只有定量数据才是事实,但读者可能会误以为你贬抑定质资料为『非事实』。"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在一个定量研究的研讨会上说:"统计学的结论是以事实数据支持的,你不能生安白造。"一名定质研究人员马上提出抗议:"你的意思是我们做定质研究的人是生安白造吗?"
虽然丹尼特和聪明人运动从来没有明显地说宗教人士是"愚蠢的人",不过,在整本书中丹尼特把宗教人士描绘为固执、反科学、轻信……等。我无意去"屈"丹尼特和聪明人运动,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去理解"聪明人"引申出来的含意。比方说,去年有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不过夜访港旅客,人次逾二千万,最近香港政府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访客,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志全建议改变一些政策,以吸引"高质素"的游客,虽然他没有明确地说这些访客是"低质素"的,但其意思已经不言而谕。
在回应我的学生时,我要求她用定量数据中独特的性质来作为形容词,而不是间接地和无意地侮辱定质研究。同样道理,如果属于聪明人运动和新无神论的人接受自然主义世界观,那么何不干脆称自己为"自然主义者",或沿用旧名"无神论者"?
在他的书和其他会谈中,丹尼特一再批评宗教人士,尤其是基督徒,是傲慢和自我的。然而,当他自称为"聪明人"的时候,他不也是给人一个傲慢的印象吗?七伤拳威力无穷,但它是三分伤己,七分伤人,甚至会反转过来,变成七分伤己,三分伤人。
作者简介
余创豪是美国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教育心理学博士及哲学博士,现任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心理学系副教授和大学统计顾问,其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测量,跨文化比较,宗教心理学,量化分析之哲学基础,先后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学术著作,如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Causal inferences and abductive reasoning.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