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上篇文章从金钱与权利两角度对赵镛基案进行反思,因此笔者再从金权进一步阐述家教会的特点。
金钱:全人的奉献
不少读者关注史德顿岛家教会"零开销"主张,好奇家教会弟兄姊妹能否做好奉献。事实上,虽然我们来不收经常奉献,但注重教导"全人的奉献"。
我把奉献分成两种,一种是投在奉献箱里面的奉献;另一种是奉献箱外的奉献。前者是金钱的奉献,主要用作教会本身的各类开销;而奉献箱外的奉献则是"全人的奉献",它不只限于金钱的奉献,还包括时间、才干与身心灵各个层面的奉献。
自家教会成立以来,我们注重传递耶稣对奉献的教导,即奉献的意义远大于金钱奉献的意义,非金钱的奉献要比金钱的奉献更重要、更有力量,效法耶稣、活出耶稣全人奉献的人生,把自己的金钱、才干、时间甚至生命都奉献出来给主所用。
说到金钱奉献的对象,大家往往想"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查考四福音书,可以看见耶稣很少提及让人把金钱奉献给祂(教会),却用不少篇幅强调多奉献给穷苦哀伤之人。
因此,家教会不仅传递耶稣的教导,每逢赈灾或社区慈善活动,我们都鼓励弟兄姊妹慷慨解囊、亲历亲为,努力实践"全人奉献"的精神。
鉴于篇幅所限,请对家教会奉献理念关心的读者浏览相关文章:《从耶稣基督看"全人的奉献"》。
权利:独具一格的家长制度
被耶稣拣选的使徒过世之后就不再有使徒了。传统教会有神职人员负责牧养工作,教会掌权者有鲜明等级制度。但史岛家教会取而代之的是独具一格、深具弹性的家长制度。
家长夫妻搭配是家教会的带领者,所作的是相当于传统教会长老的工作,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信徒;家长不是靠人选举出来的,而是在圣灵的感动下産生的;只要弟兄姊妹信主较久、拥有成熟的生命,有感动出来服事神、愿意开放家庭就可担任家长。
家长是以父母的心肠来牧养家人(弟兄姊妹),家长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爱的关系;家长用父母的爱,去爱护家人,他们把爱涌流给家人,而家人也自然地顺服家长的带领。大家成爲一家人过著和谐、美满的信仰生活。
大家如果就一些事情産生不同的意见时,家长会带著爱心聆听家人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见解幷彼此交换意见,让圣灵带领感动。
家长不一定是具有讲台魅力或是学识渊博的教师,更不是非要从神学院毕业才能担任。所以这样的"家长"是很容易找到,而且也不难培养,无需耗费时间去神学院装备。这样看来,弟兄姊妹在服事中学习操练后都能胜任家长的服事,成为"小祭司",详情请看相关文章《从林书豪热反思打破传统传福音模式必要性》。
笔者过去曾撰文专门分享史岛家教会家长制度,相信该文可以解答读者朋友心中的种种疑问,推荐浏览《以父母的心肠来牧养:漫谈史岛家教会独具一格的家长制度》。
教会要追求大?还是小?
追求教会增长的人普遍认为教会愈大愈好,不少牧者梦想建立超大型教会。但教会增长与教会繁殖有本质不同,而教会繁殖的核心原则是家庭聚会模式。
两年前,我藉水晶大教堂破产事件撰文反思大型教会惯用的建堂与植堂策略,探讨更有利于当今教会健康成长及繁殖(Multiplication)的模式。
建造宏伟、富丽堂皇的教堂真能荣耀神吗?建造雄伟壮丽的礼拜堂更有利于传福音吗?要建堂?植堂?还是殖堂?《反思水晶大教堂破产事件:建堂?植堂?殖堂?》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我想一定有人质疑家教会经不起时间考验,但反观欧洲教堂衰败景象,我不禁要问,为何在一个走到历史尽头的失败模式里坚持底呢?
家教会是初代教会最盛行的教会模式
追溯起源,家教会是初代教会最盛行的教会模式。对于西方教会来讲,家教会是它们的鼻祖,因为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它就是一个家教会。另外,所有西方国家近代的植堂运动在早期几乎都曾经过家教会的阶段。
当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即政教合一),家教会被定为非法并遭取缔,所有基督教的聚会都要在教堂内举行。从此以后,基督教开始国有化,之后再逐渐演变成今天传统教会的模式。
我先前接受基督日报的专访时,深入分享了家教会的理念及其运作方式(推荐读者朋友浏览相关文章《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并把它和传统教会作出了鲜明的对比,以见哪种教会模式更适应当今及未来福音运动发展的潮流。
家教会关乎宣教大使命成败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2011年最新调查结果指出近百年来基督徒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变化不大。换言之,全球的传福音运动距离耶稣大使命的目标仍原地踏步。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各地的家教会运动兴起,爲普世基督教及宣教事工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位事主长达50载的传统教会牧师出身的曾保罗,几年前开始投身于家教会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并指出家教会的发展与否关乎宣教大使命的成败。
曾牧师为何转投家教会?他从传统教会转入家教会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为何说家教会的发展与否关乎普世宣教的成败?请详读《杨彰兴对谈曾保罗:家教会关乎宣教大使命的成败》。
值得一提的是,曾牧师与笔者都特别看好家教会模式对中国教会保持"质"与"量"齐增的关键作用,笔者文章《浅析在中国大陆发展家教会模式的必要性》特别分析家教会模式特点与大陆教会具体情况,表明无论是政治、经济、牧者与教育资源、还是教会传统来看,家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信家教会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大陆的教会,亦能助其化解各样的挑战,保证中国教会持续的健康发展。
家教会复兴之火在全球点燃
还要强调一点,家教会模式是超文化、超宗派的,因此它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大陆,亦适合于各个地区的教会发展模式。因此,家教会在全球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崛起。
我10多年前在纽约史德顿岛成立的家教会,透过媒体将异象传播世界各地,特别在台湾有明显响应。每次返台,受邀到家教会访问。台湾家教会还有同工将我过去发表的文章著书成册,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境。
倘若还有不解,不妨浏览我过去发表的《家教会常见问题解答》,里面的问题包罗万象,希望文中的解答可以帮助读者完整了解家教会的全貌。
最后,我也要说明的是,教会模式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领人归主并成为门徒的工具。我无意高举家教会模式,而是希望藉这个工具大大传扬耶稣救恩,为主得荣耀。
作者杨彰兴为北美华人家教会先行者、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